2016年8月6日星期六

太极拳眼法很重要,怎么练?——神视凌空点运行

(转载) 
蓝   晟

现代人一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很直白,很清晰。但是在古代,人们对眼睛的认识却更为深刻。

中医很早就提出了“目为心之先锋”、“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的理念。

中医道家养生家,则提出了“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的观点,他们认为,目是阴跷脉、阳跷脉二脉交会之所,是卫气内外出入的必由之路,因此,善养生者一般都把卫气和敛于中,充养五脏以长寿。“和敛于中”的关键是“目似垂帘,含光默默”。

中国武学博大精深,对眼睛的认识多集中在对敌搏斗上:“灵机于神,目为神首”:“其机在目,敌情预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其目一闪,灵机万遍”。少林功夫因此还有专门训练眼睛的项目——少林眼功。

令人遗憾的是,学练人数最多的太极拳,对眼睛的要求却不是很清楚。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合编本《太极拳全书》一书,对眼睛的阐述很少或根本不提;对眼睛有要求的,则多停留在太极拳套路中要求随某个式子的变化而目视某个方向。

体育科研部门编创的新式太极拳,如二十四式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等,也没有专门阐述眼睛的内容。在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中,每个定势几乎都要求目视某掌或拳。这样一来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对眼睛的锻炼就不够重视,表现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就会眼神呆板,没有灵动之风采,还有的人眼睛随手的变化而变化,或爱目视某掌或拳,殊不知这样日久天长地练,会引体内之气血往上充斥,数年之后有可能会练出高血压来,不仅达不到“延年益寿不老春”之目的,反而有损自身健康。从这个意义上看,练太极拳者必须对眼睛的锻炼高度重视起来。

其实,传统太极拳中,不仅有关于眼的专门锻炼内容,而且在行拳走架(套路练习)和揉手(推手)的全过程中,眼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句话,传统太极拳的“一举动”都有眼(目)的内涵在里边。近代太极拳的中兴者杨澄甫先生说:“目光……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变化中一紧要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他的传人李雅轩在一封信中也透露出关于太极眼法的一丝秘密:“眼神、思想、毛发、皮肤,也无一处不挂着拳意。”

笔者所传承的太极拳中,“神视凌空点运行”是至为重要的太极拳之修为,其专有名词术语是:茫点、鹄星。

茫点指用想象的方法想象出的一个透明的淡蓝色(也可以是无形无象的透明的)的小圆球(像气球一般),用眼睛去看这个小圆球。这里所说的想象,老前辈称之为“意念造形”,即用意念造出一个形象来。日本人春山茂雄称这种思维方式为“制造形象”、“脑子里绘画”。但不管怎样,茫点确实是练好太极拳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为什么叫茫点呢,就是说实际上在你目光所及之处,茫茫然然不存在这个点,但是,你要用想象的办法形象地“模拟”、“用形象思维的办法”描画出这个茫点(类似老子所说的“无相之相,无物之状”)来,这样,目光才能有所依靠,才能逐渐把目光的力量练出来。这种力量一般是眼部神气充盈的表现,俗称“眼有神”、“目光炯炯”。不过,太极拳功夫高深者,并不会有意识地显露这种力量,他们平时的目光往往是“藏而不露”、“神宜内敛”的。

一般初学者练“茫点”时,可以先放松地目视天地交合处,如果眼前有山、有树木、有建筑物,你要想象眼前没有这些障碍物,看的时候,即使流眼泪也不要眨眼,但是一定要放松地看。看一会之后,再把目光从天地交合处收回眼前1米远处,用想象的办法“模拟”出一个非常小的小圆球(类似一个小小的透明的气球),再看一小会儿(30秒钟或3~5分钟都可)。眼珠基本不动,眼神却要廓视,从左、右、上、下和左侧斜上方、右侧斜下方的角度立体地看(如看到浮雕般),这种看法,就是“眼观六路”(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逐步地形成的过程)。看的同时,还要有从中间往回收的意识,这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合在眼神运用中的体现。之后,再整体地把目光收回脑中心,两眼轻轻闭合养一养。(此谓收视返听。)

如此训练,就能把茫点练一点感觉出来。注意,不眨眼所流出的眼泪,是身体内毒素化解所留下的残余物,流出来,对身体有益。近视眼或眼睛患有某种疾病的人,最好能经常进行这样的“茫点”训练。

如果不好掌握,可以在眼前1米远处用小细线拴一个小小的圆球(用六味地黄丸捏一个比较好,最好是黑色的),随之,不眨眼地盯着小球看上一会儿,流眼泪也不要眨眼。如果感觉到眼前没有了这个小圆球,或者看空了最好。这样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茫点。

看茫点并不是用力努目,或眼睛睁圆了看,而是自自然然地看:也不是真的要看出什么形象来,而是通过目光来进行的一种想象力训练。

茫点训练的意义在于让你的目光不呆滞而有所依靠,慢慢地还会练出神光来——精神的力量通过眼睛散发出来。

在行拳的过程中,茫点是运行的。这样在身形、拳架的变化过程中,眼睛有所依靠,才能在茫点形成的瞬间,身形动作跟上:身形动作跟上的同时,目光还要收回来(开合相寓),为下一个动作的运行做精神状态的“酝酿”(太极论所指的“中定”的一种境界)。此时,目光内敛,舒适自然。

鹄星也是依靠想象的办法“模拟”出来的一个类似部队打靶用的靶子,星指靶心的部位,类似10环的位置。如果你出拳的时候,眼睛看着这个想象的靶心,拳面中指根同时对着这个靶心,这样你的神意气都会集中到这个部位,如此就不会出现拙力,而是整体发力,日久天长就能锻炼出自我支配自身神意气的能力。这个能力强化了之后,对养生的意义重大。

鹄星出现的时候,它会像镜子一样照着身体,但它不动,这是练到高层次后才会体会到的太极拳“开合相寓”的鲜明特点。茫点与鹄星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茫点出现后是可以运行的(太极拳论上所说的左顾、右盼等),而鹄星是不动的。

鹄星吮吸,指的是鹄星处好像有一个小细绳在拽着你的两臂向前,这样两臂就不会用力了,就会很放松。

随着功夫的提升,你对茫点及鹄星的认识会越来越来清楚,也会有更深入的体会和体察。比如。“茫点”在前边一散的同时,身体里边会有感觉。不过,初练阶段不要过于追求它。另外,茫点在揉手(推手)的时候是指示方向的。有了它,对方的身形才能有一个去处。经常进行茫点、鹄星的练习(练拳时形成自然的习惯),还能很好地调整不良情绪。

在进行专门的茫点、鹄星等太极眼法的训练之后,一定要用两手相互摩擦直到发热,然后闭上双眼,掌心微含,把手掌置于两眼上轻敷片刻,这样可使眼部得到一定程度。

2015年5月27日星期三

陈鑫



陈鑫(1894—1929),字品三,陈仲甡三子,叔伯排行五,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前清岁贡生。为近代中国体育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

祖父陈有恒,祖叔陈有本,俱以家传太极拳著名。陈有本创造陈氏新架,陈有恒中年不幸溺亡于洞庭湖,陈鑫父仲甡、叔陈季甡遂改从叔父有本学拳。

自幼随父习武,深谙太极武功之之精奥,后遵父命从文,文武兼备有成。为阐发陈氏世代太极拳理,晚年发愤著书。其主要著作有:《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 《陈氏太极拳图说》(原名《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时改是名)四卷, 《太极拳引蒙入路》 一卷及《三三六拳谱》等。其中《陈氏太极拳图说》为其代表作。该书从1908年动笔,其时,他已年近花甲,至1919年完成,历时十二寒暑。书稿成时,他已近古稀之年。

太极五层功夫论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著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

~ 陈鑫

陳小旺 - 太極的智慧 (文明之旅 )

2015年3月22日星期日

听 懂 化 拿 发


(转载)

懂勁的衡量標準是什麽?其標準也比較明確,基本點包括聽勁、化勁、拿 勁和發勁以及它在推手中的自如互用。

所謂“聽勁”,不是用耳朵聽,而是憑皮膚接觸的感覺能力來判斷對方的勁路。

初時,聽勁較遲,易爲人所制,時間久了,聽勁靈了,就能見微知著,具有第六感官 探透對方心裏變化的靈氣,這是懂勁的基本標誌。提高聽勁能力的關鍵首先在於心理 上的放鬆,不畏懼,才能進一步做到身體和動作上的放鬆靈活。

所謂“化勁”,就是在“聽”到對方勁路的基礎上,進退間能化能隨住而不被動。 化勁的基本特點是松柔粘連、不丟不頂,使對方落不到實處,好像踩水上葫蘆。化勁 基本的方法是“化引結合”。如對方向我胸部按來,我以走化勁避開其鋒芒,但又不 能只是退,否則對方正好進擊,自己反而被動,要在走化的同時粘引對方來力引向側 方使其來力落空。所以“化”和“引”是始終連在一起的。化勁的目的在於避實就虛, 變被動爲主動,造成我順人背的態勢。“順”就是得機得勢,佔有主動;“背”就是 失勢被困,不得勁,失去了進攻能力。

所謂“拿勁”的“拿”,就是通過控制住對方的腕、肘、肩等關節點處而達到控 制對方周身,以備我發勁。拿勁一定要在“化”、“引”的基礎上,造成我順人背的 優勢,而且拿時要輕、穩、活而實。

所謂“發勁”,就是在通過“聽”、“化”、“拿”勁造成我順人背之勢時,使 我勁力入筍(所謂入筍,就是拿住對方的勁脈,使對方失去靈活而不得脫),發力將對 方抛出。因爲此時對方來力落空,勢背根輕,發出對方必然得手。發勁時,要周身完 整一氣,“勁起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

總之,如果在推手中能夠熟練自如地做到“聽、化、拿、發”這四步,就表明你 已經達到了“懂勁”的境界。


2015年3月21日星期六

松 沉 散 通 空


(转载)中國太極網
太極拳有六鬆 鬆開、鬆沉、鬆散、鬆淨、鬆通、鬆空

想要打好太極拳一定要做到全身放鬆。放鬆,對打好太極拳至關重要。太極拳有養生和搏擊兩大功能。從養生的角度講,只有放鬆,才能心平氣和,脈順血暢,強身健體;從技擊的意義上講,只有放鬆,才能反應靈敏,動作迅捷,勁力通透。

一、鬆開
楊登甫曰:一個鬆字,最為難能,如果真能鬆淨,餘者未事耳!又曰:鬆要全身筋骨鬆開,不可有絲毫緊張,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只有筋耳,筋能鬆開,其餘尚有不鬆之理乎!所以,鬆開是練太極拳第一階段。首先要在思想意識上鬆。心鬆,神意內含以存靜養,大腦鬆淨長空、靈慧方能生長。鬆應該是一生的追求,如有一點不鬆,一節不鬆,想達到鬆通、靈、空是不可能的。不但筋、骨、肉鬆,人的五臟六腑都應該鬆。
王宗嶽的《十三勢歌》中有記載:“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肩周炎;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鬆靜氣騰然。”  “進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太極拳名家孫祿堂先生說:塌腰能起全身力,腰不塌住靈活難。彼虛我實,彼實我虛,腰一轉忽變而為虛,虛者腰一動而又忽變而為實,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其有不勝之理。
鬆開指的是身體各大關節鬆開,如上肢的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下肢的踝關節,膝關節,胯關節,以及身體背後的脊柱24個大關節,都要拉拔鬆開,放鬆不是弱是骨節拉長,疲塌弱是病。只有骨節拉長,才能節節貫穿,貫穿氣血才能流暢。氣血流暢才能通經絡。
太極拳論云: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有經絡,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
所以對初學太極拳的人來說,老師首先要告訴鬆開,然後以腰帶手,無論練拳中何種姿勢,以及進、退、顧、盼、中定的各種步法及手法,都要以腰送出,並且要把力源告訴初學者。比如練習掤手,其力源在命門穴。通過骨節拉長的訓練,對梢節領透,中節通隨,根接鬆追。上下合一,完整一氣,這一切對初練太極拳的人是大有用處的。太極拳論云:其跟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手動、腰動、腳動,眼神也隨之而動,如是方可謂上下相隨。太極拳總的要求,必須從鬆上下功夫,有鬆才能輕,有輕才能靈,有靈才能察覺細膩,有細才能無微不至。
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先生在太極拳總說中說到:太極拳本內家拳,不用拙力意當先。通過意念的訓練,把人體識神訓練靈活,元神自然出現。為第二階段鬆沉,打下了良好基礎。
所以說初學者打基礎最為重要,就好象蓋樓房打好地基是最重要的道理一樣。太極拳十三勢中的進、退、顧、盼、中定的五種步法,只要用腰就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講的都是腰的重要性,腰其實是命門穴,人身只有命門穴意守能熱,其他任何部分都不能熱,只有命門熱才能烤的左右雙腎內氣騰然,(因為腎屬水),內氣騰然舉動方輕靈。太極拳譜講: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命意源頭在腰隙……”。說的還是腰,用腰力臂就長,力臂長,力的彈性就好,力量就大,拳味就濃,拳味濃練拳加工出來的八種勁力品質就高。

二、鬆沉
進入練太極拳第二階段,也是練氣的階段。鬆沉不是動作的下砸,也不是動作的下蹲,而指的是丹田內氣(炁)的下沉,並不是外氣,當然和外氣也有關係。因為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只有腎健康,納氣才能呼吸深沉,通過肺呼吸,深沉氣機方能入骨,氣機入骨內氣才能騰然,練出來的掤勁十足純正。人身,腎臟是父母給的先天之本,所以儘量不要消耗,一切以養為主。人體真氣的消耗主要是七情六欲,去掉雜念杜絕妄想。正所謂靜養靈根氣養神,養精養氣見天真,修得丹田長命寶,黃金萬兩不於人。 練拳盤架時以丹田之氣而運之。
腎臟在身體內是生命之根源,它的主要功能,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推動作用的動力是命門穴,也叫腎陽,而這一動力基礎叫做,因此腎是藏精之所。腎對體內的水液新陳代謝平衡起著主要作用。腎藏精,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物質的基礎。精足者生命就旺盛,精虧者人就會萎靡不振,要想保護好腎之先天之炁,就要節制七情六欲,再和後天之氣結合。
(一)是通過鼻息肺臟的呼吸,腎臟的納氣,從飲食吸收五穀之精,再由五臟六腑生出來的精氣(如精、血、津液)。有以上這些才使腰部兩腎之間命門穴。保持溫熱,體內膨鬆,內氣自然騰然。
(二)練功時,在體外形成一個強大的氣場環,為下一步鬆散打下了堅定的基礎。這時候,就應該把初期階段的腰忘掉,意念氣沉丹田。練太極拳以氣運身時,就顯得靈活多了,全身柔軟的彈性就更好了。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罄。其實全身鬆透以後,和自然相結合就是在練氣階段,什麼是氣,意念就是氣,意到氣到,如果經常動用意念就會產生能量,產生感覺。比如,練太極拳右雲手時,你用意念右手背貼氣牆,形成一個大氣場,氣場穿過右手的勞宮穴,兩手好似抱著一個大汽球,右手吸引球向上引動,左手在下輕輕扶衛向上滾動。(假設身前有一道氣牆)用手背把氣牆抹開,就會感覺手背阻力很大,手心有麻漲的感覺,其實也是真炁在血脈之中運行之感覺,當然功夫越深感覺就越大。比如吸氣想命門,是通過肺主鼻吸,腎臟納氣的過程,此時丹田真炁有向上的感覺,其實是外氣和內炁互相連接的過程,如果真炁耗盡,就不能和外氣相連接,生命也就停止了。呼息時通過鼻把氣排出,而真炁就往下沉,此時一下就鬆到腳心了。天長日久丹田真炁充足,就會向全身蔓延,自然給下一步練功夫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說鬆沉指的是真炁下沉。

三、鬆散
比鬆開、鬆沉、又進步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應該把腰帶手忘掉,動中求靜,靜中求動,意念丹田真炁向外疏散。特別是推手時,首先精神要保持鬆順,比如對方進攻時,身手都不要亂動,尤其和對方的接觸點,一定要鬆柔,無論對方用什麼樣的力,對方多麼兇猛,只要能調整自己的內氣向左或右後畫圓,對方肯定失重墜落深淵。比如對方右弓步左掌推我的左胸時,接觸部位放鬆不動,只要意念隨其來勢微含後撤,對方必落空,因為對方用左掌推我左胸時,我的右掌早以輕輕的扶在對方左小臂外側,對方只要用力,我右掌輕輕在對方左小臂向左上旋轉,對方必跌出丈外。
太極拳內功云:發勁意何解,有如敬賓朋,用手輕輕扶,手指絕無空。用文字講看來是很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確實很難,沒有老師的牽手引勁,和火侯的掌握是難以成功。要記住,放鬆不是弱,是骨節拉長;弱,就形成兵敗如山倒,也總是處於被動地位。
練拳盤架時意念肩、腰、胯有三道氣環,即肩環,腰環,胯環,隨著功夫的增深,氣環越來越大,當然是在全身鬆空、雙目垂簾、神意內斂的情況下,功夫越深感覺越大。功夫深到一定程度時,三道光環像雨後彩虹一樣五光十色,練拳推手時,內勁自動向外推出,五光十色其實是內臟健康的具體表現。比如紅色、是心臟健康,氣血流暢才能表現出來。黃色、是胃脾健康,是胃臟溫和才能表現出來。白色、是肺臟健康,肺臟呼吸順暢皮毛光潤才能表現出來。黑色、是腎臟健康,腎臟納氣呼吸深沉,骨堅髓滿才能表現出來。青色、是肝臟健康,肝氣順達筋柔膚嫩才能表現出來。人體五行配五色,這就是自然。道法自然,理為一貫。
太極拳所練在神,拳諺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來,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也隨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也隨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練習鬆散階段,應該練習太極器械,比如太極刀、太極劍等;練習刀劍除了活開身法以外,和上下相隨成一體。更主要是練習鬆散,如弓步刺劍要求力達劍尖,必須是丹田真炁向外催出,實際也是真炁散開,所以練拳的同時配合器械,會起到促進作用。

四、鬆淨
放鬆要鬆的乾淨,要絲毫雜念也沒有,放鬆的品質要高,瞬間要放鬆到腳下。放鬆是一生的追求,從思想上要回到頑童般的純真無邪,肢體要向嬰兒一樣柔軟,當然是一種追求,就是這種追求才使您心靜體靜,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有靜若山嶽、動如江河。如果沒有鬆淨,就談不上神舒體靜。真正的鬆淨,沒有神意的靜態,是難以做到的,練拳高度熟練,靜境自然呈現。所以說鬆淨、體靜、是我們長期追求的感覺,只有意會,難以言表。
 一切動靜皆為感,有感才有應,有應復為感,所感復為應。互生不已,感通之理,精微奧妙。反復訓練神奇於聽,聽之於心,凝之於耳,行之於氣,運之於手。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靜聽而後發,聽勁必須準確靈敏,能夠很好的隨曲就伸,才能進退隨心自如,沒有輕靈之身法是難以做到的。

五、鬆通
是功夫又進了一個階段,此階段起碼是小周天通的階段,小周天指的是任督二脈,因為有前邊的鬆開、鬆沉、鬆散、鬆淨的基礎,此時人體背後脊柱基本拉開,幾年的訓練使體內有了內動,因為脊柱的拉拔,脊柱比較柔軟強大,骨髓自然流動加快,人體經絡自然通暢,加之多年修煉舌頂上齶搭鵲橋,口內的甜水也越來越多,通過瓊漿玉液的吞咽,任督二脈自然是越來越通暢。有了這些練拳感覺自然是越來越舒服,不會有累的感覺,也不會口乾舌燥。
此階段,人的精神面貌是越來越好,性格柔軟,心胸豁達,連走路都有飄飄欲仙之感,真正懂得神輕氣爽任自然是什麼感覺。與人推手時才真正懂得什麼是用意不用力。
如果真的全身經絡通暢就不可能犯雙重之病,在太極拳推手中,掤、捋、擠、按是能看得見的,能看見的應該視為陽勁,易懂易學。而沾、粘、連、隨是看不見的屬於陰勁,看不見的勁是難懂難學的,沒有多年練功夫的積累及老師的口傳心授,是很難掌握的。俗語說,有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病手,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顯妙手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六、鬆空
這是練太極拳最高階段,也真正到了無形無象的階段,此階段沒有幾十年的潛心追求,和明師指點,是根本無法達到的,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只有人體大周天通暢,全身才會極虛靈虛空。人和宇宙大周天互相同息。天地乃一個大宇宙,人乃一個小宇宙。
太極拳是道家思想,它研究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太極拳也是人與人及與社會協調而練氣化神,由於和大自然親近協調而練神還虛。一個練功有素的人,通過眼神就能看清楚功夫的深厚。為什麼嬰兒的眼神最明亮,那是因為嬰兒的先天之炁特別足,長大成人以後就有了七情六欲,欲望越大消耗先天之炁越多,所以要求我們練功的人,要進入一個虛空神化的世界。這一高深莫測之境界,沒有身臨其境心靈感應,是不會理解的,作為中華文化之瑰寶的太極拳,不僅有道家思想,也融儒、釋、玄妙之精華。道者道,無常道,道者反之幼,以道養心,淡泊名志,萬法歸一
練太極拳必須達到天人合一之美妙佳境,和大自然共息。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以氣運身,務令順遂……”用心體會,感悟階及神明。感悟自身呼吸深長,氣機入骨,全身內氣騰然,身體好象一個大圓球,對方摸到身上什麼也摸不著,全身彈簧勁,開合一定間,任你千斤重,飄浮也不難。對方在你身上一使勁,就會彈出,沒有練過太極拳功夫的人,是難以領會和接受的,所以,稱之為太極神功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全身皮膚感覺之靈敏,運用輕靈可知矣。故人不知我之動靜、我獨知人之虛實。人不知我,我則能出其不意;我獨知人,則能攻其不備。彼若進攻墜深淵,後撤騰空丈外翻。當然這一切都要按著《太極拳論》的要求去練功,自會有奇效。故曰: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最後把練功通大周天方法,介紹如下:
 一、練太極拳必須生活化,平時起居坐臥,都是放鬆的心態,聽到不開心的話,不去理睬他,從心理上找回童年時的純真無邪,從肢體找回童年時的柔軟。
二、盤拳時一定要瞭解身體五臟的性能,比如心臟主血,氣宜平,平心靜氣,才有利於心臟的健康,心主血,血充足則舉動方能輕靈。
腎臟主骨,骨宜堅,骨堅強,骨堅則志堅,志堅則事成,骨的密度好,練拳容易鬆沉,鬆沉的好,氣機容易入骨。
肺臟主皮毛,心胸豁達,皮毛則光潤,皮毛光潤,則氣血流暢,呼吸則深沉,呼吸深沉,練拳時容易圓活,圓活則心胸舒暢。
脾主輸送五穀之精華,主肌肉健康,飲食溫和,脾健肉鬆並富有彈性,練拳均勻,則沉實穩健,穩健則功力深厚。
肝主筋,肝氣以直養而無害,太極拳博大精深,練家俗語說;能練筋長一寸,不練肉厚三分,筋柔長,彈性好,力量大。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仰,升也;俯,降也。筋長則仰之有餘,俯之有剩。推手和技擊,柔化有餘,節節貫穿,其有不勝之理。
再說,不但練拳中找五臟和動作的內在感覺和聯繫,練完拳收功時,同樣對五臟照顧一遍。因為我們一生,工作繁忙,真正照顧五臟的時候並不多,況且不是每個人都懂,具科學家考證,五臟是有各自的靈性的。

那麼怎樣照顧五臟呢?方法如下:
按著五行,火、土、金、水、木,相生的方法收功。
火主心,心稍偏人體中心線的左側,用意念把心調正,調到人體的膻中穴,意想心臟紅彤彤的顏色,感覺特別健康,心主血,氣血流暢,全身暖融融的舒服。意想片刻後,到左下脾胃區。
 土主脾胃,火生土,意想從膻中穴向左下是脾胃,感覺脾胃黃澄澄的,溫熱融融,特別健康,土溫和方生萬物。意想片刻後,從兩側肋向上提到肺區。
金主肺,土生金,意想肺葉張開,感覺肺白晶晶,神輕氣爽,特別健康,胸空則呼吸深長,深長則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人體皮毛光潤,人則健康長壽。意想片刻後,上提到兩肩的肩井穴,再向下順督脈到腎區。
水主腎,金生水,意想雙腎堅固,感覺雙腎黑紅黑紅的,特別堅固健康,命門穴有溫熱感,全身有生機勃勃、內氣騰然之感,意想片刻後,向下經從尾閭,順著兩大腿外側陽蹺脈到足跟,從兩腳外側圍著腳轉一圈,經腳心的湧泉穴,向上走經兩大腿的內側陰蹺到小腹,從小腹到肝區。
木主肝,水生木,意想肝臟,柔軟小巧靈活,感覺肝臟青茸茸的特別健康,肝氣以直養而無害,意想片刻後,感到頭頂百會穴,有濕漉漉的虛空感覺,這是氣通的現象,頭頂藍天,腳踏大地,人與宇宙相結合。和自然混為一體,再用意念從兩腳大指最長的汗毛起,開始檢查,把全身的汗毛,當成萬頃良田一樣的愛護檢查,一直檢查到頭頂,頭頂有虛靈之感,認為全身皮毛亮晶晶光潤潤,包括五臟六腑都特別健康。看到自己全身健康,心情愉悅,全身空空洞洞,通過長久的訓練,即能達到鬆、通、靈、空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