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7日星期三
陈鑫
陈鑫(1894—1929),字品三,陈仲甡三子,叔伯排行五,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前清岁贡生。为近代中国体育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
祖父陈有恒,祖叔陈有本,俱以家传太极拳著名。陈有本创造陈氏新架,陈有恒中年不幸溺亡于洞庭湖,陈鑫父仲甡、叔陈季甡遂改从叔父有本学拳。
自幼随父习武,深谙太极武功之之精奥,后遵父命从文,文武兼备有成。为阐发陈氏世代太极拳理,晚年发愤著书。其主要著作有:《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 《陈氏太极拳图说》(原名《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时改是名)四卷, 《太极拳引蒙入路》 一卷及《三三六拳谱》等。其中《陈氏太极拳图说》为其代表作。该书从1908年动笔,其时,他已年近花甲,至1919年完成,历时十二寒暑。书稿成时,他已近古稀之年。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2015年3月22日星期日
听 懂 化 拿 发
(转载)
懂勁的衡量標準是什麽?其標準也比較明確,基本點包括聽勁、化勁、拿 勁和發勁以及它在推手中的自如互用。
所謂“聽勁”,不是用耳朵聽,而是憑皮膚接觸的感覺能力來判斷對方的勁路。
初時,聽勁較遲,易爲人所制,時間久了,聽勁靈了,就能見微知著,具有第六感官 探透對方心裏變化的靈氣,這是懂勁的基本標誌。提高聽勁能力的關鍵首先在於心理 上的放鬆,不畏懼,才能進一步做到身體和動作上的放鬆靈活。
所謂“化勁”,就是在“聽”到對方勁路的基礎上,進退間能化能隨住而不被動。 化勁的基本特點是松柔粘連、不丟不頂,使對方落不到實處,好像踩水上葫蘆。化勁 基本的方法是“化引結合”。如對方向我胸部按來,我以走化勁避開其鋒芒,但又不 能只是退,否則對方正好進擊,自己反而被動,要在走化的同時粘引對方來力引向側 方使其來力落空。所以“化”和“引”是始終連在一起的。化勁的目的在於避實就虛, 變被動爲主動,造成我順人背的態勢。“順”就是得機得勢,佔有主動;“背”就是 失勢被困,不得勁,失去了進攻能力。
所謂“拿勁”的“拿”,就是通過控制住對方的腕、肘、肩等關節點處而達到控 制對方周身,以備我發勁。拿勁一定要在“化”、“引”的基礎上,造成我順人背的 優勢,而且拿時要輕、穩、活而實。
所謂“發勁”,就是在通過“聽”、“化”、“拿”勁造成我順人背之勢時,使 我勁力入筍(所謂入筍,就是拿住對方的勁脈,使對方失去靈活而不得脫),發力將對 方抛出。因爲此時對方來力落空,勢背根輕,發出對方必然得手。發勁時,要周身完 整一氣,“勁起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
總之,如果在推手中能夠熟練自如地做到“聽、化、拿、發”這四步,就表明你 已經達到了“懂勁”的境界。
2015年3月21日星期六
松 沉 散 通 空
(转载)中國太極網
太極拳有“六鬆”: 鬆開、鬆沉、鬆散、鬆淨、鬆通、鬆空
想要打好太極拳一定要做到全身放鬆。放鬆,對打好太極拳至關重要。太極拳有養生和搏擊兩大功能。從養生的角度講,只有放鬆,才能心平氣和,脈順血暢,強身健體;從技擊的意義上講,只有放鬆,才能反應靈敏,動作迅捷,勁力通透。
一、鬆開
楊登甫曰:“一個鬆字,最為難能,如果真能鬆淨,餘者未事耳!”又曰:“鬆要全身筋骨鬆開,不可有絲毫緊張,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只有筋耳,筋能鬆開,其餘尚有不鬆之理乎!”所以,鬆開是練太極拳第一階段。首先要在思想意識上鬆。心鬆,神意內含以存靜養,大腦鬆淨長空、靈慧方能生長。鬆應該是一生的追求,如有一點不鬆,一節不鬆,想達到鬆通、靈、空是不可能的。不但筋、骨、肉鬆,人的五臟六腑都應該鬆。
王宗嶽的《十三勢歌》中有記載:“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肩周炎;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鬆靜氣騰然。” “進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太極拳名家孫祿堂先生說:“塌腰能起全身力,腰不塌住靈活難”。彼虛我實,彼實我虛,腰一轉忽變而為虛,虛者腰一動而又忽變而為實,‘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其有不勝之理。
鬆開指的是身體各大關節鬆開,如上肢的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下肢的踝關節,膝關節,胯關節,以及身體背後的脊柱24個大關節,都要拉拔鬆開,放鬆不是弱是骨節拉長,疲塌弱是病。只有骨節拉長,才能節節貫穿,貫穿氣血才能流暢。氣血流暢才能通經絡。
太極拳論云:“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有經絡,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
所以對初學太極拳的人來說,老師首先要告訴鬆開,然後以腰帶手,無論練拳中何種姿勢,以及進、退、顧、盼、中定的各種步法及手法,都要以腰送出,並且要把力源告訴初學者。比如練習掤手,其力源在命門穴。通過骨節拉長的訓練,對“梢節領透,中節通隨,根接鬆追”。上下合一,完整一氣,這一切對初練太極拳的人是大有用處的。太極拳論云:“其跟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手動、腰動、腳動,眼神也隨之而動,如是方可謂上下相隨。太極拳總的要求,必須從鬆上下功夫,有鬆才能輕,有輕才能靈,有靈才能察覺細膩,有細才能無微不至。
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先生在太極拳總說中說到:“太極拳本內家拳,不用拙力意當先。”通過意念的訓練,把人體識神訓練靈活,元神自然出現。為第二階段鬆沉,打下了良好基礎。
所以說初學者打基礎最為重要,就好象蓋樓房打好地基是最重要的道理一樣。太極拳十三勢中的進、退、顧、盼、中定的五種步法,只要用腰就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講的都是腰的重要性,腰其實是命門穴,人身只有命門穴意守能熱,其他任何部分都不能熱,只有命門熱才能烤的左右雙腎內氣騰然,(因為腎屬水),內氣騰然舉動方輕靈。太極拳譜講:“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命意源頭在腰隙……”。說的還是腰,用腰力臂就長,力臂長,力的彈性就好,力量就大,拳味就濃,拳味濃練拳加工出來的八種勁力品質就高。
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先生在太極拳總說中說到:“太極拳本內家拳,不用拙力意當先。”通過意念的訓練,把人體識神訓練靈活,元神自然出現。為第二階段鬆沉,打下了良好基礎。
所以說初學者打基礎最為重要,就好象蓋樓房打好地基是最重要的道理一樣。太極拳十三勢中的進、退、顧、盼、中定的五種步法,只要用腰就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講的都是腰的重要性,腰其實是命門穴,人身只有命門穴意守能熱,其他任何部分都不能熱,只有命門熱才能烤的左右雙腎內氣騰然,(因為腎屬水),內氣騰然舉動方輕靈。太極拳譜講:“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命意源頭在腰隙……”。說的還是腰,用腰力臂就長,力臂長,力的彈性就好,力量就大,拳味就濃,拳味濃練拳加工出來的八種勁力品質就高。
二、鬆沉
進入練太極拳第二階段,也是練氣的階段。鬆沉不是動作的下砸,也不是動作的下蹲,而指的是丹田內氣(炁)的下沉,並不是外氣,當然和外氣也有關係。因為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只有腎健康,納氣才能呼吸深沉,通過肺呼吸,深沉氣機方能入骨,氣機入骨內氣才能騰然,練出來的掤勁十足純正。人身,腎臟是父母給的先天之本,所以儘量不要消耗,一切以養為主。人體真氣的消耗主要是七情六欲,去掉雜念杜絕妄想。正所謂“靜養靈根氣養神,養精養氣見天真,修得丹田長命寶,黃金萬兩不於人”。 練拳盤架時以丹田之氣而運之。
腎臟在身體內是生命之根源,它的主要功能,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推動作用的動力是“命門穴”,也叫“腎陽”,而這一動力基礎叫做“精”,因此腎是“藏精之所”。腎對體內的水液新陳代謝平衡起著主要作用。腎藏精,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物質的基礎。精足者生命就旺盛,精虧者人就會萎靡不振,要想保護好腎之先天之炁,就要節制七情六欲,再和後天之氣結合。
(一)是通過鼻息肺臟的呼吸,腎臟的納氣,從飲食吸收五穀之精,再由五臟六腑生出來的精氣(如精、血、津液)。有以上這些才使腰部兩腎之間“命門穴”。保持溫熱,體內膨鬆,內氣自然騰然。
腎臟在身體內是生命之根源,它的主要功能,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推動作用的動力是“命門穴”,也叫“腎陽”,而這一動力基礎叫做“精”,因此腎是“藏精之所”。腎對體內的水液新陳代謝平衡起著主要作用。腎藏精,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物質的基礎。精足者生命就旺盛,精虧者人就會萎靡不振,要想保護好腎之先天之炁,就要節制七情六欲,再和後天之氣結合。
(一)是通過鼻息肺臟的呼吸,腎臟的納氣,從飲食吸收五穀之精,再由五臟六腑生出來的精氣(如精、血、津液)。有以上這些才使腰部兩腎之間“命門穴”。保持溫熱,體內膨鬆,內氣自然騰然。
(二)練功時,在體外形成一個強大的氣場環,為下一步鬆散打下了堅定的基礎。這時候,就應該把初期階段的腰忘掉,意念氣沉丹田。練太極拳以氣運身時,就顯得靈活多了,全身柔軟的彈性就更好了。“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罄”。其實全身鬆透以後,和自然相結合就是在練氣階段,什麼是氣,意念就是氣,意到氣到,如果經常動用意念就會產生能量,產生感覺。比如,練太極拳右雲手時,你用意念右手背貼氣牆,形成一個大氣場,氣場穿過右手的勞宮穴,兩手好似抱著一個大汽球,右手吸引球向上引動,左手在下輕輕扶衛向上滾動。(假設身前有一道氣牆)用手背把氣牆抹開,就會感覺手背阻力很大,手心有麻漲的感覺,其實也是真炁在血脈之中運行之感覺,當然功夫越深感覺就越大。比如吸氣想命門,是通過肺主鼻吸,腎臟納氣的過程,此時丹田真炁有向上的感覺,其實是外氣和內炁互相連接的過程,如果真炁耗盡,就不能和外氣相連接,生命也就停止了。呼息時通過鼻把氣排出,而真炁就往下沉,此時一下就鬆到腳心了。天長日久丹田真炁充足,就會向全身蔓延,自然給下一步練功夫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說鬆沉指的是真炁下沉。
三、鬆散
比鬆開、鬆沉、又進步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應該把腰帶手忘掉,動中求靜,靜中求動,意念丹田真炁向外疏散。特別是推手時,首先精神要保持鬆順,比如對方進攻時,身手都不要亂動,尤其和對方的接觸點,一定要鬆柔,無論對方用什麼樣的力,對方多麼兇猛,只要能調整自己的內氣向左或右後畫圓,對方肯定失重墜落深淵。比如對方右弓步左掌推我的左胸時,接觸部位放鬆不動,只要意念隨其來勢微含後撤,對方必落空,因為對方用左掌推我左胸時,我的右掌早以輕輕的扶在對方左小臂外側,對方只要用力,我右掌輕輕在對方左小臂向左上旋轉,對方必跌出丈外。
太極拳內功云:“發勁意何解,有如敬賓朋,用手輕輕扶,手指絕無空。”用文字講看來是很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確實很難,沒有老師的牽手引勁,和火侯的掌握是難以成功。要記住,放鬆不是弱,是骨節拉長;弱,就形成兵敗如山倒,也總是處於被動地位。
練拳盤架時意念肩、腰、胯有三道氣環,即肩環,腰環,胯環,隨著功夫的增深,氣環越來越大,當然是在全身鬆空、雙目垂簾、神意內斂的情況下,功夫越深感覺越大。功夫深到一定程度時,三道光環像雨後彩虹一樣五光十色,練拳推手時,內勁自動向外推出,五光十色其實是內臟健康的具體表現。比如紅色、是心臟健康,氣血流暢才能表現出來。黃色、是胃脾健康,是胃臟溫和才能表現出來。白色、是肺臟健康,肺臟呼吸順暢皮毛光潤才能表現出來。黑色、是腎臟健康,腎臟納氣呼吸深沉,骨堅髓滿才能表現出來。青色、是肝臟健康,肝氣順達筋柔膚嫩才能表現出來。人體五行配五色,這就是自然。道法自然,理為一貫。
太極拳所練在神,拳諺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來,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也隨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也隨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練習鬆散階段,應該練習太極器械,比如太極刀、太極劍等;練習刀劍除了活開身法以外,和上下相隨成一體。更主要是練習鬆散,如弓步刺劍要求力達劍尖,必須是丹田真炁向外催出,實際也是真炁散開,所以練拳的同時配合器械,會起到促進作用。
練拳盤架時意念肩、腰、胯有三道氣環,即肩環,腰環,胯環,隨著功夫的增深,氣環越來越大,當然是在全身鬆空、雙目垂簾、神意內斂的情況下,功夫越深感覺越大。功夫深到一定程度時,三道光環像雨後彩虹一樣五光十色,練拳推手時,內勁自動向外推出,五光十色其實是內臟健康的具體表現。比如紅色、是心臟健康,氣血流暢才能表現出來。黃色、是胃脾健康,是胃臟溫和才能表現出來。白色、是肺臟健康,肺臟呼吸順暢皮毛光潤才能表現出來。黑色、是腎臟健康,腎臟納氣呼吸深沉,骨堅髓滿才能表現出來。青色、是肝臟健康,肝氣順達筋柔膚嫩才能表現出來。人體五行配五色,這就是自然。道法自然,理為一貫。
太極拳所練在神,拳諺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來,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也隨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也隨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練習鬆散階段,應該練習太極器械,比如太極刀、太極劍等;練習刀劍除了活開身法以外,和上下相隨成一體。更主要是練習鬆散,如弓步刺劍要求力達劍尖,必須是丹田真炁向外催出,實際也是真炁散開,所以練拳的同時配合器械,會起到促進作用。
四、鬆淨
放鬆要鬆的乾淨,要絲毫雜念也沒有,放鬆的品質要高,瞬間要放鬆到腳下。放鬆是一生的追求,從思想上要回到頑童般的純真無邪,肢體要向嬰兒一樣柔軟,當然是一種追求,就是這種追求才使您心靜體靜,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有“靜若山嶽、動如江河”。如果沒有鬆淨,就談不上“神舒體靜”。真正的鬆淨,沒有神意的靜態,是難以做到的,練拳高度熟練,靜境自然呈現。所以說鬆淨、體靜、是我們長期追求的感覺,只有意會,難以言表。
一切動靜皆為感,有感才有應,有應復為感,所感復為應。互生不已,感通之理,精微奧妙。反復訓練神奇於聽,聽之於心,凝之於耳,行之於氣,運之於手。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靜聽而後發,聽勁必須準確靈敏,能夠很好的隨曲就伸,才能進退隨心自如,沒有輕靈之身法是難以做到的。
五、鬆通
是功夫又進了一個階段,此階段起碼是小周天通的階段,小周天指的是任督二脈,因為有前邊的鬆開、鬆沉、鬆散、鬆淨的基礎,此時人體背後脊柱基本拉開,幾年的訓練使體內有了內動,因為脊柱的拉拔,脊柱比較柔軟強大,骨髓自然流動加快,人體經絡自然通暢,加之多年修煉舌頂上齶搭鵲橋,口內的甜水也越來越多,通過瓊漿玉液的吞咽,任督二脈自然是越來越通暢。有了這些練拳感覺自然是越來越舒服,不會有累的感覺,也不會口乾舌燥。
此階段,人的精神面貌是越來越好,性格柔軟,心胸豁達,連走路都有飄飄欲仙之感,真正懂得神輕氣爽任自然是什麼感覺。與人推手時才真正懂得什麼是用意不用力。
如果真的全身經絡通暢就不可能犯雙重之病,在太極拳推手中,掤、捋、擠、按是能看得見的,能看見的應該視為陽勁,易懂易學。而沾、粘、連、隨是看不見的屬於陰勁,看不見的勁是難懂難學的,沒有多年練功夫的積累及老師的口傳心授,是很難掌握的。俗語說,“有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病手,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顯妙手”;“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六、鬆空
這是練太極拳最高階段,也真正到了無形無象的階段,此階段沒有幾十年的潛心追求,和明師指點,是根本無法達到的,“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只有人體“大周天”通暢,全身才會極虛靈虛空。人和宇宙“大周天”互相同息。天地乃一個大宇宙,人乃一個小宇宙。
太極拳是道家思想,它研究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太極拳也是人與人及與社會協調而練氣化神,由於和大自然親近協調而練神還虛。一個練功有素的人,通過眼神就能看清楚功夫的深厚。為什麼嬰兒的眼神最明亮,那是因為嬰兒的先天之炁特別足,長大成人以後就有了七情六欲,欲望越大消耗先天之炁越多,所以要求我們練功的人,要進入一個“虛空神化”的世界。這一高深莫測之境界,沒有身臨其境心靈感應,是不會理解的,作為中華文化之瑰寶的太極拳,不僅有道家思想,也融儒、釋、玄妙之精華。“道者道,無常道,道者反之幼,以道養心,淡泊名志,萬法歸一”。
練太極拳必須達到天人合一之美妙佳境,和大自然共息。“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以氣運身,務令順遂……”用心體會,感悟“階及神明”。感悟自身呼吸深長,氣機入骨,全身內氣騰然,身體好象一個大圓球,對方摸到身上什麼也摸不著,“全身彈簧勁,開合一定間,任你千斤重,飄浮也不難。”對方在你身上一使勁,就會彈出,沒有練過太極拳功夫的人,是難以領會和接受的,所以,稱之為“太極神功”。“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全身皮膚感覺之靈敏,運用輕靈可知矣。故人不知我之動靜、我獨知人之虛實。人不知我,我則能出其不意;我獨知人,則能攻其不備。“彼若進攻墜深淵,後撤騰空丈外翻。”當然這一切都要按著《太極拳論》的要求去練功,自會有奇效。故曰:“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最後把練功通“大周天”方法,介紹如下:
一、練太極拳必須生活化,平時起居坐臥,都是放鬆的心態,聽到不開心的話,不去理睬他,從心理上找回童年時的純真無邪,從肢體找回童年時的柔軟。
二、盤拳時一定要瞭解身體五臟的性能,比如心臟主血,氣宜平,平心靜氣,才有利於心臟的健康,心主血,血充足則舉動方能輕靈。
腎臟主骨,骨宜堅,骨堅強,骨堅則志堅,志堅則事成,骨的密度好,練拳容易鬆沉,鬆沉的好,氣機容易入骨。
肺臟主皮毛,心胸豁達,皮毛則光潤,皮毛光潤,則氣血流暢,呼吸則深沉,呼吸深沉,練拳時容易圓活,圓活則心胸舒暢。
脾主輸送五穀之精華,主肌肉健康,飲食溫和,脾健肉鬆並富有彈性,練拳均勻,則沉實穩健,穩健則功力深厚。
肝主筋,肝氣以直養而無害,太極拳博大精深,練家俗語說;能練筋長一寸,不練肉厚三分,筋柔長,彈性好,力量大。“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仰,升也;俯,降也。筋長則仰之有餘,俯之有剩。推手和技擊,柔化有餘,節節貫穿,其有不勝之理。
再說,不但練拳中找五臟和動作的內在感覺和聯繫,練完拳收功時,同樣對五臟照顧一遍。因為我們一生,工作繁忙,真正照顧五臟的時候並不多,況且不是每個人都懂,具科學家考證,五臟是有各自的靈性的。
那麼怎樣照顧五臟呢?方法如下:
按著五行,火、土、金、水、木,相生的方法收功。
火主心,心稍偏人體中心線的左側,用意念把心調正,調到人體的膻中穴,意想心臟紅彤彤的顏色,感覺特別健康,心主血,氣血流暢,全身暖融融的舒服。意想片刻後,到左下脾胃區。
土主脾胃,火生土,意想從膻中穴向左下是脾胃,感覺脾胃黃澄澄的,溫熱融融,特別健康,土溫和方生萬物。意想片刻後,從兩側肋向上提到肺區。
金主肺,土生金,意想肺葉張開,感覺肺白晶晶,神輕氣爽,特別健康,胸空則呼吸深長,深長則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人體皮毛光潤,人則健康長壽。意想片刻後,上提到兩肩的肩井穴,再向下順督脈到腎區。
水主腎,金生水,意想雙腎堅固,感覺雙腎黑紅黑紅的,特別堅固健康,命門穴有溫熱感,全身有生機勃勃、內氣騰然之感,意想片刻後,向下經從尾閭,順著兩大腿外側陽蹺脈到足跟,從兩腳外側圍著腳轉一圈,經腳心的湧泉穴,向上走經兩大腿的內側陰蹺到小腹,從小腹到肝區。
木主肝,水生木,意想肝臟,柔軟小巧靈活,感覺肝臟青茸茸的特別健康,肝氣以直養而無害,意想片刻後,感到頭頂百會穴,有濕漉漉的虛空感覺,這是氣通的現象,頭頂藍天,腳踏大地,人與宇宙相結合。和自然混為一體,再用意念從兩腳大指最長的汗毛起,開始檢查,把全身的汗毛,當成萬頃良田一樣的愛護檢查,一直檢查到頭頂,頭頂有虛靈之感,認為全身皮毛亮晶晶光潤潤,包括五臟六腑都特別健康。看到自己全身健康,心情愉悅,全身空空洞洞,通過長久的訓練,即能達到鬆、通、靈、空之境界。
2015年1月7日星期三
两肾抽换
【转】两肾、命门及其太极练法
习练太极拳,是一项内外俱练、神形双修的体育运动。所以,对人体重要脏器肾与命门的锻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此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旨在与读者朋友进行交流。
肾与命门的位置
我们知道,人体的肾脏位于腹腔后壁腰椎两旁,左右各一。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借以排出体内代谢过程的最终产物即体内废物。中医学所说的w肾”.则是一个组合概念,是以肾脏为主体的一个系统.除了解剖学所说的肾脏本体中,为督以上几种说法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认为命门是具有形质的,位置确定,有物可寻。此外,另有别样说法,也为人们所重视,那就是…肾间动气说”。此说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明朝孙一奎《医旨绪余》),是人体原气的发动、生成。这与《难经》所说的“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肾间动气也”是相吻合的。这“肾间动气”的地方,是修炼丹田功法的所在地。功家常说“。肾气充盈,其气冲督”,当丹田真气饱满充实之后,则经过第二腰椎的命门穴外,它还包含肾卜腺、性腺等内分泌组织和泌尿生殖器官;而且,中医学还将人体一个极为重要的部位——命门,与肾联系在一起。所以,肾与命门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
关于命门的位置,历来就有多种说法。明朝赵献可认为,“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医贯》)。另一种说法,是将有肾视为命¨。中医典籍《难经》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更有医家进一步强调两肾与命门理功能的一致性,认为它们皆为“真元之根本”,故倡导“两肾总号为命门”(明朝虞搏《医学正传》)。还有一种说法,把命门与丹田联系在一起,认为命门就是丹田。明朝张景岳就说:“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丹田为男子藏精之所、女子受胎之处,人在此处获得生命并出生,称其为“生命之门”也有道理。日常习练太极拳,习拳者在谈动作要领时,也常说“命门”如何如何,但这往往是指人体后腰部的命门穴,该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沿督脉向上移动,命门穴就成了“肾间动气”这股力量输注的门户。这个过程关系到小周天功法,所以“肾间动气说”更为功家和拳家所认可。
以上众说,各有道理。或问:命门到底在什么地方呢?结合下面谈到的肾与命门的生理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做出选择。
肾与命门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肾与命门的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难经》云:“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命门之气与肾通,表明它们在生理功能方面是相互沟通、相互联系的,肾具有命门的作用,命门也具有肾的功能。
单独来讲,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既藏有先天之精(生殖之精),又藏有后天之精(脏腑之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不同,但同藏于肾,称之为“肾精”。中医学的气化理论认为,精能化气。肾精所化之气,称为肾气”。肾气之盛衰,关系到各脏腑的正常活动,这颇似现代社会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的“能源供应”。若按中医阴阳学说来讲,可以将肾的生理功能概括为肾阴、肾阳两个方面的作用。肾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人体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人体脏腑组织起着温煦、推动的作用。所以,无论是从“肾精化气,为脏腑组织提供能源供应”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肾阴、肾阳对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具有统辖、支配的作用”来讲,肾功能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命门,古代医家把命门比喻为走马灯运转的动力源(走马灯中点燃的蜡烛)——火,认为命门火就是人体的阳气之源。命门火旺,身体强健;命门火衰,则体弱多病。这种观点,与中医对“肾阳”的解释是一致的。更有医家把这种“动力”的说法联系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上,认为脏腑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转,皆依赖于人体阳气的供应与推动,而这阳气的根本所在,则在命门,故《难经》强调说:“命门者,诸神经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不难看出,强调“肾阳”的作用或是强调“命门火”的作用,都表明两肾与命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这自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明朝张景岳就明确指出:“真阴真阳皆藏于肾。命门总主乎两肾,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类经附翼》)于是我们可以认为:肾中内寓的肾阴即是命门之水,-肾中内寓的肾阳即是命门之火。由于肾阳对脏腑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肾阳对脏腑起着温煦推动的作用,而这皆可视为命门的水火作用,故张景岳则进一步强调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看重肾中的“精”——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命门的“火”——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炼精化气,命门火旺,皆为功家和拳家所追求。人们重视对肾与命门的认识和锻炼,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了。
前面谈到,历代医家对命门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对命门与肾在生理功能方面相联系、相一致这一点上并没有太的分歧。基于此,就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即命门的确切位置。笔者认为,强调命门“肾间动气——火”的作用,认为它寄附于肾脏实体,占据着腹部丹田的后部空间即“后丹田”,并以督脉命门穴为其出入的门户,这个地方就是“命门”。这样理解,有利于习练太极拳时,对技术要领的掌握有章可循、有物可依。
对“气”及其特点的粗浅解释
人们常说,精、气、神是人身三宝。三者既各有所司,又相互化生。一般来讲,“精”是指精微有用的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的运动一旦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将“精”转化为“气”,增强生命活力,这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人们常常采取各种锻炼方法,主动增强这种气化作用。这个锻炼的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炼精化气”。由于肾与命门所处的区域,既是元气之根,又是生气之源,所以“炼精化气”主要是指增强肾与命门的生理功能而言。
现代科学证明,“气”是人体内运行着的能量流,是特定信息在体内的传导。当然,在这个定义下所说的“气”,是指“经络之气”,即功家和拳家常说的“真气”、“内气”。内气运行有个显著的特点,它会随着人的意念而有趋向性,这就是拳论和功法中常说的“意之所注,真气从之”。“意”与“气”的这种关系,早已为古代功家和医家的气功实践所体察和证实;而其实质的揭示,则有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电的科学研究证明,当思想意识(意念)关注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尤其是经络穴位处时,那里就会产生生物电流;而生物电流的活跃,则有利于调整和改善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这对我们理解w肾间动气”、“意之所注,真气从之”的实质,是有帮助的。
内丹功法的练功,一般是以意守腹部丹田为主,这个地方就涉及。肾与命门的领域。意守该区域,通过强化意识,必然会培育和增强“肾间动气”。所以,许多功法的锻炼.都重视这个区域,强调在这里下工夫。我们知道,功家所说的“炼精化气”修炼法,其目的是培育丹田真气以通任督二脉,这虽说是内丹功法的初级阶段,但对现代人来讲,这种操作仍有普及性。同样是为了达到增强内气的目的人们往往采取一些辅助性的锻炼方法。下面我们谈到的命门后撑、两肾抽换,就是在习练太极拳时修炼内功的锻炼手段,就是在肾与命门这里下工夫。
命门后撑的细致练法
著名太极拳家顾留馨先生在其著作《太极拳术》一书中讲道,陈、武两式拳家在讲究身法时,主张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五弓以身弓为主,身弓以腰为弓把,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中定而不摇摆。动作时以命门穴为轴心,以两腰肾的抽换来变换身体的虚实。顾先生的论述,强调了“身弓”对于身法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身弓备则腰脊坚韧有力,富于弹性,上与两臂相系,下与两腿相随,腰脊一转周身皆动,贯串协调主从不乱,既可八面支撑,又能八面转换.确实体现了腰脊的主宰作用。而命门穴位于身弓的中心位置,是关键的节点,故命门运用得当,则有助于身体的动态平衡,体现的是身法中的中定作用。
重视命门部位的锻炼,在陈式太极拳套路的练习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护心捶定势时,双臂合劲向前搠发,腰背部有后撑的微动,术语称之为“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由前搠、后撑所呈现的,是一幅中正安舒稳固扎实的功架,习练者本人也会有支撑稳固、劲力集中的感觉。再如“六封四闭”之定势,随转体双手斜下按时,对腰背部仍有命门后撑的要求。此时的动作是“开”,劲力的运用为“放”,劲往前去,命门后撑。顾留馨先生在阐述“前去之中必有后撑”时说,身手腿前去时,裆劲下沉,足底着力,而内劲由裆中往上翻,经背脊透达于掌指而直射,腰脊命门穴须微往后撑,这是“有前必有后”的对称协调的练法,也可说是前后的对拉拔长,目的是为了求得全身不失中正安舒的基本状态,使前进的惯性运动受到制约,不致破坏自身的平衡(《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顾先生的解析透彻明了,对我等后学者正确掌握“命门后撑”的细致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身弓备命门后撑,强调的是“内动”,重视的是“意”的运用。正如郝少如先生在《武式太极拳》一书中所讲,习练太极拳必须靠意识的支配来获得“张弓”和“放箭”的效果,“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旨在用意,而不在于用形,切莫弯腰驼背。这样看来,“张弓”强调的是“以意代形”,是“求其劲而非求其形”。同样,也如顾留馨先生强调的“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是“在内而不在外”。所以,“命门后撑”技法的重要之处在于以意贯注之,它所体现的仍是“意之所注,真气从之”的锻炼法则。
虚实转换在腰隙
清.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云:“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俗称腰眼,位置在后腰部肾腧穴处;该穴对应于两肾,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约5cm),属足太阳膀胱经。两肾腧穴的中间是命门穴,该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属督脉。前辈名家指出:身法虚实的变换,关键在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的左右腰隙(两。肾)的抽换;两肾抽换变化虚实,是全身总虚实的枢纽所在。所以,两肾抽换变化虚实,是太极拳习练时不可轻视的技术法则。
转换之法,各派太极拳家都十分重视。郝少如先生著《武式太极拳》一书,专有一个章节讲转换之法。郝先生写道:“转换时,命意源头在腰隙……迈左步时,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而右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左腿则气势腾挪;迈右步时,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而左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右腿则气势腾挪。”郝先生强调:“两个腰眼总须一上一下,一虚一实,从实托虚,虚与实又要相吸相依。”这样看来,郝先生讲到的这个技法,可以理解为:两肾抽换乃是阴阳互根、阴阳相济的关系,这种练法反映了太极阴阳学说在行拳走架时的具体运用,是一种细致的练法。杨式太极拳,欲左脚向前上步以移动身体重心,意念一动,先是右侧腰肾渐渐下落,右胯根相随内收下沉;左侧腰肾缓缓上提,左胯根提带左足跟离地,此时仿佛是右肾在托左肾。随着左侧腰肾继续上提,左胯根将左腿屈膝提起向前迈出;然后,左侧腰肾渐渐沉落,右侧腰肾缓缓提升;右脚蹬地右腿内旋使躯体平稳前移,左脚踏实。这样的练法,表明身体重心的移动与腰肾的虚实转换密切相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之时,腰肾管着两腿:腰肾落实的这边,下面的腿也落实;腰肾松虚的那边,下面的腿也有松虚的意味。就是说,以步法上虚实的转换来变换身体的重心,是由腰肾的内动来支配的,动步时应首先动腰肾。显然,这也是太极拳的细致练法。为什么要这样动步呢?顾留馨先生说过,凡欲往左迈步,右腰隙先下抽落实,右胯同时内收落实,左腿迈步就轻灵,反之亦然。这是“意欲往左,必先往右;意欲往右,必先往左”的原理在步法上的运用(《太极拳术》)。
虚实转换在腰隙,是太极拳动作要领中重要的一项,它的重点处仍是强调“由内及外”。至于腰肾提升沉降的程度,则在于个人练拳时的揣摩与体悟。从生理结构方面来讲,两肾均为筋膜脂肪所固定,不可能有明显的位移。腰肾的移动,它的抽换升降,实际上是反映在空间运动轨迹上的。对于一侧腰肾沉降的感觉,主要是习拳者在意念上加重了对这一侧腰肾的关注,是“意之所向,全神贯注”所产生的效果,相比之下,另一侧腰肾则显得松虚自在。如此这般地反复调整意念上的关注,“意之所注,真气从之”,就达到了锻炼腰肾的目的。两肾抽换于拳术动作上是虚实转换,于强身健体的客观效果上是“活腰壮肾”,这种锻炼方法有利于人体精气的转化。
介绍一个小功法
为配合前面所讲的内容,向读者朋友介绍一个小功法,用来对两肾及命门进行锻炼。方法简介如下。
(一)身体自然站立,左脚向左开步,两脚距离与肩同宽或略宽。按照太极拳套路习练时预备式的技术要求,调整好身体的状态。
(二)随着意念前引,以腕领臂徐徐向前上方弧形上搠腕与肩平,手指自然下垂,意念在腕背,体会搠劲。
(三)两手十指随眼神心意前趋的引领,向前平展伸挤,意念在指梢,体会挤劲。此时,腰背稳稳地、适度地向后依靠,体会“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的感觉,以益于命门。
(四)两手塌腕,十指自然上跷,以肘领臂向后下方沉稳地牵引至腰侧附近,意念在掌心,体会捋劲。
(五)松胯下坐,身体重心略降,随心气下沉。两手沉稳地按落于两胯外侧,意念在掌根,体会按劲。
(六)心气放松,两手舒指下垂,恢复成太极拳套路习练时预备式的状态。以上动作,各动衔接连贯自然,并配合细匀深长的呼吸,以自然和顺为宜。
(七)上动稍停,意念引导,左肾、左手略下引然后左肾提升,以身带肩以肩带臂略向上提,左足轻松;同时右肾沉落,右手向下微按,右足踩实,身体重心移到右腿并随势略下沉。
本动是以两肾左提右降的内动,来促成身体重心的转换。
然后右肾提升,以身带肩以肩带臂略上提,右足轻松;同时左肾沉降,左手向下微按,左足踩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并随势略下沉。
如此这般,左右互换,可做数次。动作柔缓协调,意念须沉着专注,意在两肾。
(八)两。肾抽换数次后,可结束动作,恢复成太极拳套路习练时预备式的状态。
以上动作为一遍。
然后再从动作(一)开始,做到动作(八)为第二遍。如此反复,遍数的多少由个人而定。此功法可单独练习,亦可在习练太极拳套路之前做数遍,以利于调整心态。
本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9d9f780101kas9.html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