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
【译文】老子说:“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原文:http://archive.wenming.cn/misc/2010-01/07/content_18708694.htm
2013年12月27日星期五
2013年12月17日星期二
找梢节,串僵中节,锁死根节——王笑远 王荣泽
(转载)
推手较技,不能用手抓握,不能用腿勾绊扫踢挑,那么发放的窍要在哪里呢?
就手而言,腕关节为梢节,肘关节为中节,肩关节为根节。从经验和实践来看,能让对方肩僵硬,就成功了一半。在让对方肩僵硬的同时,我方处于蓄势状态,成功了另一半。怎样才算是蓄势状态呢?劲似松非松将展末展,手曲收、回缩,相对贴近自己身躯,得机得势。物理上的弹簧是压缩的越多,释放出的弹力越大,人体可不全是这样,回缩得过多,关节曲到一定程度,不但发不出力,还有可能关节被压瘪压死。曲收、回缩的主要目的是把对方的手引出来,引长,使其远离身躯、失势且处于难发出大力的状态。能否发出大力,距离和角度至关要紧,手离身躯过近或过远都会影响发力。把对方的手引出来,引长,使其远离身躯,称之为“引进落空”。
被引进后,一是会处于难发出大力的尴尬,二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落空。这个时候这种状态,人的运动速度反应速度都会变慢。这个时候这种状态,如果手腕没有掤劲,就找手掌对着手掌发劲,用劲锁死腕关节。如果手腕有掤劲而肘关节无掤劲,就找前臂对着前臂发劲,用劲锁死肘关节。找手掌发劲,手腕关节受不了,为免受伤害,肘部就会本能地快速回缩,劲立即穷追贯串肘关节,最后连带扃关节僵硬被锁死,腰脊随之僵硬,身体即被弹射出去。这是一个完整的找稍节,串中节,锁死根节发放的操作。把一根立在地上的木桩推倒,木桩倒地过程“直挺挺”没有“弹射”。找手掌发劲,腕受制,本能往后缩,连带肘受制,肘本能往后缩,连带肩受制,身体本能往回抽逃。抽逃的力量加上同方向的外力追逼贯串,且抽逃的速度小于外力追逼的速度,身体的被移动就不是“直挺挺”,而是“弹射”了。内家拳又“绵软”的东西,所以“弹射”就相对要多些。
在擒拿术里面,对手的擒拿,就是对腕、肘、肩三个关节的擒拿。擒拿术主要是通过手的抓握来控制关节,虽然里面也有劲的成份。在推手进行找梢节、串中节、锁死根节操作时,要有擒拿的意识,要有关节的概念,用劲来叫僵、控制、锁死关节。“锁死”是推手练习中一种通俗的说法,它的力学过程类似银枪刺喉表演。枪头枪尾同时受力,用技巧把抢身抵弯曲,弯曲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把枪身抵弯曲,弯曲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把枪身折断。人的关节相当于枪身,关节的两头同时受力,把关节以很快地速度抵成弯曲,使其失去支撑、固定、反作用和能力。关节受到的两个相向之力,一头是对方的发力,另一头是己方回缩不及产生的顶力。
为什么要找腕关节,通过它的回缩连累肘关节、肩关节,而不去直接找它后面的肘关节或肩关节呢?一是较技之时,长一寸强一寸,鲜见有用肩头而不用指、掌、拳为前导较技者。作为前导,一般都难免先接敌。二是,肩连接大臂和背,肘连接小臂和大臂,腕连接小臂和手掌,三关节中腕关节相对脆弱,容易被锁死,容易从腕关节突破。手掌受到发力,不管是腕关节、肘关节还是肩关节被锁死,身体都会本能地快速后抽回逃,发力与后抽回逃之趋势同方向,人被发出就不需用很大的力,从而取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之效。直接触肩发力要取得理想效果,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因为肩头受到力,身体能够马上动员背脊、腰腹、腿足来抵抗,这些部位都是粗壮有力,有力的抵抗,能给身体的转动、来劲的消化提供方便。触掌发力如能奏效,不但需要用的力不大,还由于节节在极短的时间里被串僵被锁死,增加了化解的难度,减少了旋转变化的余地。找手掌或手之前节发力,相对直接触及身体发力,表面上看,前者离身体远,后者离身体近,好像后者更容易打动人,其实不然。我们开关旋转门,轴转门动,轴转导致门动,这是现象。如果凭现象以为既然是因轴转而致门动,以为直接在轴上用力会比在门框边沿上用力更省力更容易把门转起来,那就错了。虽然两者的力学过程不同,道理却相似。一块大石头,直接用力推,推不动。弄根木棒,下面垫块石头,就能轻易地推动。直接可以达到目的,有些情况却是间接比直接更容易达到目的。
另一方面,腕又最灵活,要粘贴腕部不容易,实际较技多是找小臂,越靠近腕越好。平时练习,要练前节,找前节,打前节。练前节,就是尽量用手之前节贴粘接触推习,把力练到前节,把腕关节的掤劲练好,长一寸强一寸。找前节,就是通过尽量用手之前节贴粘接触推习的形式,细心察找对方的腕、肘、肩、腰关节,知道对方哪个关节在发硬或疲软无力,算找到了。打前节,就是通过接触手掌或靠近手掌的前臂,找对方哪个关节疲软无力,用劲锁死这个关节。推手练习贵在无招无式,用劲找前节串中节锁死根节,不在招式上努力。有的人喜欢在推手的时候抓握别人的手腕或手臂,抓握用的是手指的力量,被抓者用的却是手臂的力量,显然,抓握者处于劣势。这个时候,被抓握者就可以实施找手指,锁死腕、肘、肩关节,更省劲省事。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曲收、回缩,手往自己身躯贴近,是“曲”是“蓄”是“引进落空”。发力、手远离自己身躯,变直,往对方送,是“直”是“发”是“合即出”。成功的一个发力,发力者自感发力顺畅,淋漓尽致,不觉费力,且明显地感觉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腿而脚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过程。不能成功者,难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腿而脚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体验。“曲”、“蓄”,一般是通过向内向下的捋带完成。“直”、“发”,一般是先按后挤,先由下往上往外按,把或腕或肘或肩关节串僵锁死,再挤,让“彼自跌出”。找腕关节串肘关节锁死肩关节不同于直接触身发力,它有找寻试探某节疲软无力的过程,找到后要从该关节开始串僵锁死后面各关节的过程,是慢中快的惰性力。喉断银枪表演,枪两头同时受力被折弯后,受力加大,至一定火候,银枪会被折断。控制力度,控制银枪弯曲度,使处即将折断之临界点,此时弯曲度最大处受力可达最大。把或腕或肘或肩关节串僵锁死后,可以不挤出,就像不把银枪折断,只让弯曲度达最大一样,虚虚笼住,让关节同时受自己顶力和我方压力这两相向之力挤压。控制得好,调出对方最大的顶力,自己打自己,把自己打得抬不起胳膊。这沖练法多用在老师给学生的喂劲之中,让学生的关节节节坚韧,掤劲不失。要发放时,两相向之力再大一点,就会出现类似“银枪被折断”,“我不动彼丝亳,趁势而人,按定彼劲,彼自跌出。”的场景。“引进落空合即出”、“曲中求直蓄而后发”都是描述发力过程,都与“找梢节串僵中节锁死根节”紧关联。
一搭手,有两种可能的情况出现,一是逃,二是顶。对于逃,难以引进操作,可以直接发力追击。对于顶,要尝试引进操作。顶者,在察觉自己被引进时,会本能后撤,后撤的趋势加上受到同方向的发力,会打之至深。“欲前先后”,是为了方便引进的操作,是为了发力与对方逃跑的趋势一致,达到打之至深的目的。“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后先前”等都是同样的目的。“欲前先后”“欲后先前”是直打是正向打是前后打,“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是横打是侧向打是左右打。体重悬殊、力量悬殊,可不作引进而直接发力,硬是让你的腕关节或肘关节或肩关节受不了而回缩后抽或僵硬。为防被“引进落空”,一是不要顶,你不顶,他就无法引进。二是不要丢,他引,你顺势跟进,不要往回跑。
常见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发劲之前,先运劲把周身的劲力汇聚到一点,然后放发”。一般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把“劲”运送到身体某一点。但是,如何“送”和“汇聚”呢?劲不是一个实物,如何运送?运送轨道在哪里?既非实物,又无路径轨道,怎么汇聚?又送到身体的哪一点呢?是与对方的接触点吗?推手常是两手接触,有两个接触点,汇聚到哪一点?发放对手,它有一个科学的力学原理和人体动力学原因,不可语焉不详地泛泛泛而谈。“运劲”特指肢体伸缩之时,柔韧绵软,似松非松将展末展,不是将没有实物属性的劲进行搬运,也无法进行搬运。发放之时,发放者有“点”的感觉,这是将对手的相关关节串僵锁死,紧紧别住形成的。“内劲在身体里流动”,与“在发劲之前,先运劲把周身的劲力汇聚到一点,然后放发。”一样,也是有问题的。内劲有“潜转”,没有“流动”。体内力感的变化过程,即为内劲潜转。如,当某个式子将走到尽头时,或者走到尽头后将做下一式时,或者运动方向有铰大改变时,此时,身体内部相对重视一次称之为内动的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的落实。这个过程,外动相对慢下来,内动相对更明显,对拉拔长、抻筋拔骨等称之为力感称之为内劲的感觉相对凸显。仅此而已,何来流动!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话,哪里来的?一句话出自名家之口或被引用多了,就有可能被当作真理。名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有时候,他们正是问题本身,其所造成的麻烦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看这句话感觉别扭,不可理喻,不相信,可能就有问题,看不懂则另当别论。一个问题老是不断地被问被答,则这个问题很可能就是一个伪问题,不必去深究。说得好与是否做得出做得好不是同一回事。太极拳理论要打假打玄。
太极拳的三节
(转载)
太极拳的三节: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臂言之,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类推此理,从头到足,各有三节。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上节领,中节随,根节催。
太极拳谚曰:“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腹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拳论用反意阐述了练拳中三节的重要性。
太极拳的三节: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臂言之,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类推此理,从头到足,各有三节。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上节领,中节随,根节催。
太极拳谚曰:“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腹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拳论用反意阐述了练拳中三节的重要性。
头为上节,上节不明,无依无宗,头为周身之首。打太极拳如果不知道头的规矩,周身涣散没有系统。为此,不能低头,不能摆头,不能头硬往上顶,头要自然正,二目平视,如某手至,眼神只注于某手的中指甲,嘴唇要合,舌尖顶住上颚,使呼吸自然。
腹为中节,中节不明,滿腔是空。上自咽喉,下至丹田为中节,中节不能弯腰撅屁股,不能鼓肚填胸,必须沉肘松肩,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打太极拳,腰是最重要的,腰如车轴气如轮。腰为周身之主宰。腰为一身之主。肾为发气之源,如果不懂得腰劲,周身涣散无主。手为梢节,肩肘为中节,腰为根节,往里合,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腰;往外开,以腰摧肩,以肩领肘,以肘领手,这就是梢节领,中节随,根节摧,左右是一样的,这样的运动才能一气贯通。
下节不明,颠覆必生,大腿根到脚底为下节,脚底脚后跟要把地,涌泉穴要虚,腿要虚实分明,千万不可有双重的腿法,犯了双重的毛病就不成为太极拳了,膝盖要与脚跟对照,不要东倒西歪,要骨节相对,不对则无力,等于盖房顶,梁柱一歪,房子就要倒塌的意思,虚腿脚尖要往里勾,使腿上有缠丝劲,委中穴(在膝后弯内)莫软,两只腿不能硬顶住骨盆。开裆贵圆,腿部方能有力,腿为周身之枢纽,灵与不灵在于步,活与不活在于步。打太极拳下盘稳固是根基,就是上虚下实,外柔内刚之法。
另外还必须要知道三节之分的规矩,就是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也。心与意,气与力,筋与骨合,此为内三合也。就是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合之,一动周身无有不动,一静周身无有不静,何有三节之云乎哉。三节的规矩就是在运动时合而分之,分而合之,到成功时是一气贯通,一肢动而百骸皆随的道理。
2013年12月1日星期日
什么是太极十三式?
(转载)
太极拳中包括十三个基本架: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进、退、顾、盼、定。
其中棚、捋、挤、按、採、挒、肘、靠为“八法”,
进、退、顾、盼、定为“五行”
1.掤在两臂
“掤”字的含义即是掤架、挡阻、防御对方的进攻,动作主要向前,方向为正。它的劲点,也就是接触点,在手腕到肘之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延至手指到上臂,就是整个手臂,因此说“掤在两臂”。主要拳式如起势、左右掤等。
“掤”的劲法特点是“圆撑”,即“掤要圆撑”。“圆撑”这两个字,特色是圆,就是说,光“撑”不够,还要“圆撑”。圆形受力大,抗压性强,如此方能“劲足”。“圆撑”主要体现在腕要圆、肘要圆、肩要圆,依此类推,周身都要圆。掤的时候,肘、肩骨节要撑开,腕、掌骨节也要撑开。这也就是“十三字行功诀”中所讲的,“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掤”在所有劲法中为第一劲法,而且暗含在所有劲法中,无处不在。
对方出手时你要掤接,不掤就要挨打;扌履化中要有掤,无掤则软,就要被动。掤劲可大可小,要相机而变。在推手中掤劲以不丢不顶、粘连黏随为好。在练习拳架时,掤劲也要时时留意、处处暗含。比如做“单鞭下势”、“退步跨虎”的动作,两臂的抽回、分离、圆转,均要“带”着、“引”着来力松转。这个“带”字和“引”字,就含有“掤”劲。至于掤劲的轻重缓急,则全凭对对方来力大小快慢的感觉而相应变化,要着意于“松柔中寓沉刚”,就像江河湖海之水的力量“澎”着大船一样,水质是柔活的,而力量却是深厚的。
2.捋在掌中
“捋”字的含义是顺着来势、来力而抹带、引化,动作主要由前向后,方向亦为正。至于劲点,前手在尺骨下近掌腕部,后手在掌心或掌背。特殊情况下,前手劲点也可在腕肘之间,即:可用两手黏住对方的手、肘部,也可用前手小臂捋住对方的肘部,同时用前手手腕封住对方另一手。
捋的劲法特点是“轻随”,即“捋要轻随”。“随”是顺的意思,“轻”是黏活、不用大力、拙力的意思,“轻随”就是顺着对方来势向后回引,因势利导,使对方的力得不到实点而落空。
捋的劲法还要求做到“动短意长”。这就是说,回捋动作不要大、长,而要小、短,但心意要长。这是因为,你捋住对方时,对方很有可能回撤,你这时就要“捋中寓挤,随捋即挤”。挤的方向与捋相反,所以捋要“动短”。拳诀有云:“捋挤二法趁机使”,“搭手捋开挤掌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意长”,是指当自己得势、对方未能挤靠到自己时,就可放长捋势将对方捋倒。因此,在练习拳架中“捋”的动作时,既要有放长的动意,又要有迅速回挤的机势。不温不火、得机得势、严谨自然,方为捋势。
3.挤在手背
“挤”字有拥推、排挤、合力向前的意思,劲点在小臂外侧,劲法要横,即:“挤要横封”。
这几句话的含义是:当我捋对方、对方劲力回撤时,我右手臂外旋微横,劲点在右手肘腕之间向前,左手附后助力,以直接反弹劲前挤,有合力向前拥推之意;当我捋对方、对方以肘靠对应时,我右手肘至掌背迅速外开,先以横劲化开对方靠势,有排挤之意,使其靠势落空,则迅即向前挤出。因此,“挤”主要有两挤:一是“捋挤相连”,直接反弹;二是“横化直挤”。“横”、“横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手臂逼住对方的两肩头和胸部,其劲势像一条横杠封锁在对方胸前,使对方不得化解而为我所制。
此外,还有“掤挤二法趁机使”的要诀,是说“掤挤相连使用”的技法。总之,挤法很多,篇幅所限,此处就不一一而论了。需要注意的是,“挤”的动作手臂略斜,而“掤”的动作手臂要平。在打拳时,这两个动作不要做成一样。
4.按在腰攻
“按”字的含义是将对方的来力向下挫、截,然后再是向前推。严格说,“推”是“按”的延续,是“按推相连”。因为推前先按,所以说的时候只说按不说推。
“按”的劲法特点是“腰攻”,即“按在腰攻”。意思是说按推的时候不要只用局部的动作,不要只用掌力去推,要用整体的动作劲力去完成。要用腰劲、肘劲、掌劲同时地收与放来完成,笔者将其称为“腰看着肘,肘看着手;腰顶着肘,肘顶着手”,意指要用相互关联的整劲去完成动作。
以揽雀尾动作为例:由挤式接按式先后坐,在后坐的时候就要收尾闾,命门向后拱顶,两掌采住对方的手臂下按,形成一个“自我上下”的合劲使对方来力下栽,这时就形成了一个“腰攻”的动作;随按即推,此时身形展开,腰要顶撑开,腰顶肘、肘顶手,像炮膛一样形成一个开劲,这个过程就叫“腰攻”,也叫“腰顶”(注:这个“顶”不是腰向后凸出顶,这样做则力泄,而是以腰为支撑点向前顶撑开。这就像千斤顶一样,以地面为支撑点向上顶撑起,但地面却不向下凹进去)。
“腰攻”是对按势的一个具体要求,其实它在太极拳中也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中就写道:“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这里提到的“腰顶”,就是指“腰攻”。总之,“腰为一身之主宰”。“腰”的这个重要意义,是必须首先要搞明白的。
5.採在十指
“採”字的含义是摘,有摘取的意思。动作有些象摘柳枝花茎,手指要掐实后猛一折,枝茎就断了。掐不实、动作慢就不易折断。因此,“採”的劲法特点是“实”,即“採要实”,主“短”、“实”劲,速度要快、劲点要实。
“採在十指”强调:如我双手採住对方手臂时,十个手指都要起作用,它的动作像抓,十个手指头肚儿要里扣,手心要空,力要入肉;主要用手指、手腕与肘联动的动作来完成。比如,“捋”中就含“採”,手挥琵琶、海底针、十字手等也是。又比如做“转身左蹬脚”接“左搂膝拗步”时,右手在体侧后上,先要五指下沉再屈肘前推,五指下沉的做法是右手小指一侧向尺骨手腕部合,右肘臂随之下沉,这一手也叫“採”,只是这个动作和做法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掉。
6.挒在两肱
“挒”字是太极拳的专用字,《汉语大字典》有“挒,捺也”,“挒,桀也”,“挒,捩也”等意。但根据太极拳的技术含义和劲法,“挒”字的含义应当指挒开、撕开、分开,劲力方向是斜方向。“肱”是指胳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手臂,“两肱”就是自己的两条胳膊要同时起作用向对方攻击。“挒”的劲法特点是“惊”,即“挒要惊”,就是要快、要脆、要突然,要震惊对方。
挒劲有正挒(顺挒)、反挒、圆转挒等。比如,“右野马分鬃”,右手向前向外向右为正挒,那么右手由前向里向左为反挒;第一、三个“玉女穿梭”中就有反挒;“退步跨虎”就是双手圆转挒;“抱虎归山”动作由“十字手”左肘臂向外开也为挒,掤劲的延伸也为挒。
7.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肘在屈使”是指在用肘法的时候胳膊要屈起来用,以发挥肘尖的作用;“靠在肩胸”是指用自己的肩头和胸部去冲击对方。肘法突出一个“冲”字,即“肘要冲”;靠法突出一个“崩”字,叫“靠要崩”。两种劲法都含有突然、短促、迅猛的特点。
“肘”和“靠”都是太极拳在近距离应敌时使用的方法。拳诀中多次讲道:“肘靠攻在脚跟前”,“贴身靠近横肘上”,“逞势近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等等。比如对方捋我,我进步靠;又比如提手上式的第二式,重心在左腿、体左转,右手随之落抄于左手下,此时右臂为引,使对方前扑,而此时我右腿横出插裆,先胯后肩横靠,右肘紧跟着外冲横打对方软肋。要注意的是,对方贴近自己时再用“靠”,不要用肩头追着别人去靠,这样非但靠不着别人,反而将自己的根失去而不靠自倒。
以上“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劲法称为“八法”,是太极拳“十三势”的主要技法,其中又以“掤、捋、挤、按”为核心。这“八法”之间互寓、互通、互化、互用,构成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内容,因而最为重要,也最难练精纯。正如王宗岳的《打手歌》所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打来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顶头悬)。”
8.进在云手,退在转肱
这两句既讲进退手法,也讲进退步法。“进”是前进之意,“云手”是指手或手臂的技术动作,因此“进在云手”是指向前进攻对方时手或手臂进击的技术动作。在套路中“云手”是其典型动作,但用的是横向移步法。手法上主要是以双臂的掤、挒、按、採,由下向上、向前做连环缠绕动作,起到封拦进追对方之功效。拳诀说“云手三进臂上攻”,就是此意。
“退”就是后退,“转肱”是指手或手臂的技术动作,“退在转肱”是说不要消极后退,而是在积极防守中后退,脚退手进,下退上攻,边退边攻。如“倒撵猴”动作,就是两手臂由前向下、向后、向上、再向前做左右连环圆转,在退步中封拦打化对方的进攻。拳诀说“退行三把倒转肱”,就是此意。
在进退中还要注意腿法。《太极字字解》有云:“转、换、进、退于己身,人步也”,就是说进退转换是步法,进步怎样进,退步怎样退,脚下横挪斜进都有要求。主要强调在进退的转换中要注意自身的协调性。提示一点:在进中有踩踢,在退中有顶挂,太极拳行功架中都有这些技术含义存在,所以说步法实际上也是整体技法。
9.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这两句讲全局,重在眼法。“顾”和“盼”都有看和关顾的意思。“三前”是指手前、足前、眼前这上、中、下三路;“七星”是指头、肩、肘、手、胯、膝、足。拳诀上说:“遇敌上前迫进打,顾住三前盼七星”,“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这就明确指出了在两人对峙或对练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眼、手、脚,也就是上、中、下三路的整体动态和头、肩、肘、手、胯、膝、脚的具体变化,总之强调的是一种整体关系。
|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则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动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似持鬼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遂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始能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原文
|
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
(转载)
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
这两句讲全局,重在眼法。“顾”和“盼”都有看和关顾的意思。“三前”是指手前、足前、眼前这上、中、下三路;“七星”是指头、肩、肘、手、胯、膝、足。拳诀上说:“遇敌上前迫进打,顾住三前盼七星”“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明确指出了在两人对峙或对练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眼、手、脚,也就是上、中、下三路的整体动态和头、肩、肘、手、胯、膝、脚的具体变化,总之强调的是一种整体关系。
原文
http://blog.163.com/xinxu_luo/blog/static/176181507201293011029463/
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
这两句讲全局,重在眼法。“顾”和“盼”都有看和关顾的意思。“三前”是指手前、足前、眼前这上、中、下三路;“七星”是指头、肩、肘、手、胯、膝、足。拳诀上说:“遇敌上前迫进打,顾住三前盼七星”“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明确指出了在两人对峙或对练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眼、手、脚,也就是上、中、下三路的整体动态和头、肩、肘、手、胯、膝、脚的具体变化,总之强调的是一种整体关系。
原文
http://blog.163.com/xinxu_luo/blog/static/176181507201293011029463/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