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6日星期二

李德印


(转载)

(一)李德印(1938- )著名太极拳家。河北安新人。
  
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随祖父李玉琳、叔父李天骥习武,受到严格训练,精通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武当剑等武术。
  
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留校负责武术教学、研究工作。多次担任全国及国际性武术比赛裁判长。1990年担任国家武术队太极拳教练,取得第11届亚运会太极拳男、女项目的金牌,并指挥了亚运会开幕式中日两国太极拳大型表演。先后参加了《48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太极剑竞赛套路》等国家规定教材的编写、审定工作,多次担任全国电视教学节目及国际裁判培训班指导老师。应邀赴日本、英国、美国、瑞土、瑞典等国家及港、澳、台等地区讲学传艺。2001年在海南三亚举行的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上应邀担任辅导名家。
  
长期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很高的国际声誉。曾获“中华武林百杰”“全国优秀裁判员” “国际武术裁判”称号。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北京市大学生武术协会主席。
编辑本段

二、业绩

  
四十二式太极拳的设计师----李德印教授
  
武术世家,三代名师
  
李德印教授1938年出生于河北省中部农村一个家庭。爷爷李玉琳幼年丧父,是李家的独子,母亲怕他夭折绝后,自幼便送他拜师习武,不料从此使李家走上弃农从武的道路。李玉琳师出名门,先后拜李存义,郝恩光学习少林拳,形意拳,拜孙禄堂学习孙式太极拳,八卦掌,拜李景林学习杨式太极拳,武当剑。曾任上海尚德国术馆馆长,山东省国术馆教务长,哈尔滨太极拳社社长。被誉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太极拳开拓者”
  
父亲李天池走上了武医结合的道路,以太极拳,气功,按摩治疗病人,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著名医生。
  
叔叔李天骥,毕业于山东省国术馆,得到父亲和孙禄堂,李景林名师的指教,曾任哈尔滨国术联合会主任,工业大学讲师,中国武术队第一任总教练,被评为“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他主编了“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等第一批国家统一武术教材,广泛流传世界各地。
  
李德印幼承家训,在爷爷的严格监督下八岁开始习武。从小学起爷爷就为他订出了“白日习文,夜晚习武”的规矩,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坚持练功。从最基本的三体式,太极起势练起,一招一式直到爷爷认为满意为止。就这样“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一练就是十二年,打下了坚实武功基础。
  
1957年李德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管理专业,这是全国著名的一所大学。他本来的理想是毕业以后作一名出色的经济师,然而他的体育才华引起了学校的注意。他在学校是优秀的短跑跨栏选手和摩托车运动员,并且代表学校取得了北京市大学生太极拳比赛冠军。在他身边带动了一大批武术爱好者,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太极拳热。学校决定在体育课中增设太极拳内容,聘请他毕业以后留校做体育教师。爷爷,父亲,叔叔都鼓励他继承家业,做家族中第三代武术接班人。这样的背景下终于使李德印走上了武术事业的人生。
  
让太极拳走进大学课堂和千家万户
  
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体育项目,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却长期被冷漠。不少学校认为它“神秘难学”“江湖体育”不适合大学生拒绝列入教学之中。李德印却认为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兼修,自然协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现代生活中安全有效的健身手段。做一名中国大学生不了解武术和太极拳是中国体育教育的失误,也是对民族文化的菲薄。在学校的支持下,他把简化太极拳列为学生体育必修课,使大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年就开始接受轻松愉快的太极拳学习。同时在课余开展了“打拳,做操,跑步”为中心的体育活动。每天清晨和课间随着太极拳音乐翩翩起舞,成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普及内容。两年以后他组织的学生武术队一举夺得了北京市大学生武术比赛的13块金牌和团体冠军。
  
学校教学之余李德印还热心效力社会活动。从1975年开始,他担任了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和北京市太极拳指导组长的工作。在市体育总会领导下,他团结武术同仁在全市建立了200个太极拳辅导站,培训了上千名太极拳辅导员。中国自古就有“闻鸡起舞”的健身传统,每天清晨这些辅导员分布在各个公园,广场义务指导群众练太极拳,在现代都市的紧张生活中,为千家万户送去健康和温暖。
  
为了有力地推动太极拳开展,他邀请作曲家创编了太极拳和太极剑音乐,编写了多种教材,开展了电视教学和全市太极拳交流评优活动。
  
李德印为太极拳的普及倾注了大量心血,十年如一日地义务指导。他的教学深入浅出,教法生动,热情耐心,连续十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太极拳辅导员,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称他为“辅导员的辅导员”。不久前北京市万名太极拳爱好者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24式太极拳的大型表演,大家来自四面八方,彼此配合默契,动作优美一致,通过电视转播向全国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让古老太极拳造福当代,传向世界
  
中国太极拳历史久远,扎根民间,李德印为了探求太极拳的真蒂,他几度拜访少林寺,武当山向修炼高深的主持和道长求教。为了深入全面领会太极拳,他虚心地向老一辈武术家学习,向李经悟学习陈式太极拳,向徐致一学习吴式太极拳,向孙剑云学习孙式太极拳,向郝家俊学习杨式太极拳和推手,不断地充实自己。在学习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整理出版了杨式太极剑,武当太极剑,主编了全国第二套太极拳教材---四十八式太极拳。在整理编写和教学指导中,他既保留了太极拳的传统特点又把握了现代生活的需要,帮助群众更科学,更方便地学练。例如他发现不少人打拳中配合呼吸难以掌握,他便仔细研究了太极拳气沉丹田的运气要领,总结出一套在自然平稳的前提下,结合动作和劲力变化,采用拳势呼吸,自由呼吸和调整性呼吸交替运用的规律,帮助一些人克服憋气和浮气现象。再如他针对多数初学者时间紧,难记难学的状况,编写了分解教学口令,采用动作分解与连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青年人记忆好,贪多求快的特点,他从基本功,基本规格上从严要求。对年纪大,体质差的人他以鼓励为主,树立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注重健身效果,区别对待。对一些受门户之见,江湖说教影响的人,他进行武德教育和科学分析,使他们摆脱争强斗胜,妄自尊大,玄虚迷信的心理,他对每个学员都倾注了爱心,把教好太极拳造福大众,看做自己的天职和对社会的回报。
  
为了使更多的国际朋友了解和学习中国太极拳,从1975年开始,他和几位老师一起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开办了太极拳学习班,参加的人有各国驻华使馆官员,专家,商人和他们的家属。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五十多个国家600多人参加了学练。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赞不绝口,他说“历史上中国荔枝传到我国,成了人民喜爱的水果,今天我要把太极拳带回去,使它成为我国人民喜爱的运动”。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夫人在北京的时候也参加了学习班,她在结业典礼上,高兴地代表美洲学员做了汇报表演,然而谁也没有发现这时的李德印在路上不慎脚骨骨折,他忍着剧烈伤痛,坚持到场参加学员的毕业典礼,直到学生离去,汗水湿透了全身,他才请来医生包扎治疗。
  
1981年李德印受北京市的派遣赴东京传授太极拳,与日本太极拳爱好者结下了深厚友谊。20年来他几乎每年都要到日本教学访问,向他学太极拳的上至日本首相,议员,自民党干事长,下至平民百姓,青年学生,近万人次,成了日本太极拳爱好者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位八十三岁的老妇人拉着他的手感谢的说“中国太极拳治好了我的脑软化症,使我重新站立起来,我要争取在八十八岁亲自到北京天安门练一套88式太极拳”。1982年前日本首相铃木善幸到中国访问的时候,特别约见李德印等老师到下榻宾馆一起打拳,成了两国报纸的重要新闻。1990年在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李德印亲自指挥了1500名中日两国太极拳爱好者作了联合精彩表演,开创了太极拳大型国际合演的先例。
  
除日本外李德印还多次到英国,美国,瑞典,瑞士,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传授拳艺,澳门现任行政长官何厚华在欢送宴会上向他赠送了银盘,对他表示“欢迎你再来澳门帮助我们提高太极拳水平”。
  
使太极拳比赛与现代体育接轨
  
李德印是最早一批获国际武术裁判称号的人,他的证书是002号。多年来他担任了中国武术协会裁判委员会委员职务,为使太极拳比赛不断完善,成为一项现代体育竞技,他多次参加了太极拳和武术竞赛规则的修订,坚持比赛要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和科学的评分方法。他认为竞技太极拳必须区别于健身太极拳。前者应在规则面前一视同仁,人人平等,执行同一尺度。后者在健身实效面前应该承认差别,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律。传统太极拳限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地域上,流派上的差别,标准各异。作为竞技太极拳,就要找出太极拳的共性,订出共同遵守的量化标准,确立竞技的可比性,才能推动太极拳比赛的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设计和被国际比赛接受,证明了李德印的武术观点和努力得到了普遍认同。
  
在国际裁判员培训班上,他多次被聘为讲师,反复向学员讲解规则 和裁判方法,使大家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和尺度,为各国培训了大批武术人材,其中不少人成了各国太极拳骨干。
  
在担任亚洲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裁判长的时候,他反复强调裁判员要公平执法,不打照顾分,人情分,印象分,坚持杜绝武术比赛中论资排辈和一切不正之风。李德印的高尚品德和行为,使他数度获得了国家颁发的优秀裁判员称号。
  
为了不断提高太极拳运动水平,李德印对年青运动员给予了热心指导和严格训练。多次获得全国和世界比赛太极拳冠军的中国优秀运动员苏自芳,高隹敏,陈思坦,王二平,孔祥东,范雪萍,邹云健等几代选手,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曾经受到他的指导和训练。日本运动员森田久子,从一名普通家庭主妇和太极拳爱好者,经过李德印的多年培训和本人努力,一举成为日本和亚洲武术比赛的太极拳冠军,充分证明了他的训练水平和魅力。我在美国和中国也有幸多次接受李老师的指教,他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人的缺点和努力方向,手把手地示范讲解技术要领,使人有“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虽然我在训练中练得腰酸腿疼,然而经过李老师指导,使我方向明确,理解提高,对今后充满了信心。李老师不愧是一名教授级的太极拳大师。
  
创编新套路
  
为将太极拳运动引向深入,国家体委1976年组织创编了48式太极拳套路,并于1989年组织创编42式太极拳国际竞赛套路。李德印是这两种套路的主编者之一。
  
1990年北京亚运会,武术首次成为国际体育比赛项目,身为太极拳比赛裁判长的李德印圆满完成了任务。
  
“拳架需和推手配合”
  
李德印最关心太极拳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他说,有些学校对开展太极拳运动尚未落实,有些地区只把太极拳当作老人保健用,这都需要改进。更重要的是,作为太极拳运动的重要方面———太极推手需得到重视和推广。太极拳不是单纯的医疗体育项目,而是一种武术。讲究听劲化劲、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的太极推手,对锻炼灵敏反应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太极拳架只有和推手配合练习、协调发展,太极拳运动的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