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6日星期二

李德印


(转载)

(一)李德印(1938- )著名太极拳家。河北安新人。
  
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随祖父李玉琳、叔父李天骥习武,受到严格训练,精通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武当剑等武术。
  
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留校负责武术教学、研究工作。多次担任全国及国际性武术比赛裁判长。1990年担任国家武术队太极拳教练,取得第11届亚运会太极拳男、女项目的金牌,并指挥了亚运会开幕式中日两国太极拳大型表演。先后参加了《48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太极剑竞赛套路》等国家规定教材的编写、审定工作,多次担任全国电视教学节目及国际裁判培训班指导老师。应邀赴日本、英国、美国、瑞土、瑞典等国家及港、澳、台等地区讲学传艺。2001年在海南三亚举行的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上应邀担任辅导名家。
  
长期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很高的国际声誉。曾获“中华武林百杰”“全国优秀裁判员” “国际武术裁判”称号。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北京市大学生武术协会主席。
编辑本段

二、业绩

  
四十二式太极拳的设计师----李德印教授
  
武术世家,三代名师
  
李德印教授1938年出生于河北省中部农村一个家庭。爷爷李玉琳幼年丧父,是李家的独子,母亲怕他夭折绝后,自幼便送他拜师习武,不料从此使李家走上弃农从武的道路。李玉琳师出名门,先后拜李存义,郝恩光学习少林拳,形意拳,拜孙禄堂学习孙式太极拳,八卦掌,拜李景林学习杨式太极拳,武当剑。曾任上海尚德国术馆馆长,山东省国术馆教务长,哈尔滨太极拳社社长。被誉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太极拳开拓者”
  
父亲李天池走上了武医结合的道路,以太极拳,气功,按摩治疗病人,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著名医生。
  
叔叔李天骥,毕业于山东省国术馆,得到父亲和孙禄堂,李景林名师的指教,曾任哈尔滨国术联合会主任,工业大学讲师,中国武术队第一任总教练,被评为“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他主编了“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等第一批国家统一武术教材,广泛流传世界各地。
  
李德印幼承家训,在爷爷的严格监督下八岁开始习武。从小学起爷爷就为他订出了“白日习文,夜晚习武”的规矩,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坚持练功。从最基本的三体式,太极起势练起,一招一式直到爷爷认为满意为止。就这样“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一练就是十二年,打下了坚实武功基础。
  
1957年李德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管理专业,这是全国著名的一所大学。他本来的理想是毕业以后作一名出色的经济师,然而他的体育才华引起了学校的注意。他在学校是优秀的短跑跨栏选手和摩托车运动员,并且代表学校取得了北京市大学生太极拳比赛冠军。在他身边带动了一大批武术爱好者,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太极拳热。学校决定在体育课中增设太极拳内容,聘请他毕业以后留校做体育教师。爷爷,父亲,叔叔都鼓励他继承家业,做家族中第三代武术接班人。这样的背景下终于使李德印走上了武术事业的人生。
  
让太极拳走进大学课堂和千家万户
  
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体育项目,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却长期被冷漠。不少学校认为它“神秘难学”“江湖体育”不适合大学生拒绝列入教学之中。李德印却认为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兼修,自然协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现代生活中安全有效的健身手段。做一名中国大学生不了解武术和太极拳是中国体育教育的失误,也是对民族文化的菲薄。在学校的支持下,他把简化太极拳列为学生体育必修课,使大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年就开始接受轻松愉快的太极拳学习。同时在课余开展了“打拳,做操,跑步”为中心的体育活动。每天清晨和课间随着太极拳音乐翩翩起舞,成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普及内容。两年以后他组织的学生武术队一举夺得了北京市大学生武术比赛的13块金牌和团体冠军。
  
学校教学之余李德印还热心效力社会活动。从1975年开始,他担任了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和北京市太极拳指导组长的工作。在市体育总会领导下,他团结武术同仁在全市建立了200个太极拳辅导站,培训了上千名太极拳辅导员。中国自古就有“闻鸡起舞”的健身传统,每天清晨这些辅导员分布在各个公园,广场义务指导群众练太极拳,在现代都市的紧张生活中,为千家万户送去健康和温暖。
  
为了有力地推动太极拳开展,他邀请作曲家创编了太极拳和太极剑音乐,编写了多种教材,开展了电视教学和全市太极拳交流评优活动。
  
李德印为太极拳的普及倾注了大量心血,十年如一日地义务指导。他的教学深入浅出,教法生动,热情耐心,连续十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太极拳辅导员,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称他为“辅导员的辅导员”。不久前北京市万名太极拳爱好者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24式太极拳的大型表演,大家来自四面八方,彼此配合默契,动作优美一致,通过电视转播向全国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让古老太极拳造福当代,传向世界
  
中国太极拳历史久远,扎根民间,李德印为了探求太极拳的真蒂,他几度拜访少林寺,武当山向修炼高深的主持和道长求教。为了深入全面领会太极拳,他虚心地向老一辈武术家学习,向李经悟学习陈式太极拳,向徐致一学习吴式太极拳,向孙剑云学习孙式太极拳,向郝家俊学习杨式太极拳和推手,不断地充实自己。在学习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整理出版了杨式太极剑,武当太极剑,主编了全国第二套太极拳教材---四十八式太极拳。在整理编写和教学指导中,他既保留了太极拳的传统特点又把握了现代生活的需要,帮助群众更科学,更方便地学练。例如他发现不少人打拳中配合呼吸难以掌握,他便仔细研究了太极拳气沉丹田的运气要领,总结出一套在自然平稳的前提下,结合动作和劲力变化,采用拳势呼吸,自由呼吸和调整性呼吸交替运用的规律,帮助一些人克服憋气和浮气现象。再如他针对多数初学者时间紧,难记难学的状况,编写了分解教学口令,采用动作分解与连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青年人记忆好,贪多求快的特点,他从基本功,基本规格上从严要求。对年纪大,体质差的人他以鼓励为主,树立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注重健身效果,区别对待。对一些受门户之见,江湖说教影响的人,他进行武德教育和科学分析,使他们摆脱争强斗胜,妄自尊大,玄虚迷信的心理,他对每个学员都倾注了爱心,把教好太极拳造福大众,看做自己的天职和对社会的回报。
  
为了使更多的国际朋友了解和学习中国太极拳,从1975年开始,他和几位老师一起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开办了太极拳学习班,参加的人有各国驻华使馆官员,专家,商人和他们的家属。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五十多个国家600多人参加了学练。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赞不绝口,他说“历史上中国荔枝传到我国,成了人民喜爱的水果,今天我要把太极拳带回去,使它成为我国人民喜爱的运动”。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夫人在北京的时候也参加了学习班,她在结业典礼上,高兴地代表美洲学员做了汇报表演,然而谁也没有发现这时的李德印在路上不慎脚骨骨折,他忍着剧烈伤痛,坚持到场参加学员的毕业典礼,直到学生离去,汗水湿透了全身,他才请来医生包扎治疗。
  
1981年李德印受北京市的派遣赴东京传授太极拳,与日本太极拳爱好者结下了深厚友谊。20年来他几乎每年都要到日本教学访问,向他学太极拳的上至日本首相,议员,自民党干事长,下至平民百姓,青年学生,近万人次,成了日本太极拳爱好者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位八十三岁的老妇人拉着他的手感谢的说“中国太极拳治好了我的脑软化症,使我重新站立起来,我要争取在八十八岁亲自到北京天安门练一套88式太极拳”。1982年前日本首相铃木善幸到中国访问的时候,特别约见李德印等老师到下榻宾馆一起打拳,成了两国报纸的重要新闻。1990年在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李德印亲自指挥了1500名中日两国太极拳爱好者作了联合精彩表演,开创了太极拳大型国际合演的先例。
  
除日本外李德印还多次到英国,美国,瑞典,瑞士,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传授拳艺,澳门现任行政长官何厚华在欢送宴会上向他赠送了银盘,对他表示“欢迎你再来澳门帮助我们提高太极拳水平”。
  
使太极拳比赛与现代体育接轨
  
李德印是最早一批获国际武术裁判称号的人,他的证书是002号。多年来他担任了中国武术协会裁判委员会委员职务,为使太极拳比赛不断完善,成为一项现代体育竞技,他多次参加了太极拳和武术竞赛规则的修订,坚持比赛要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和科学的评分方法。他认为竞技太极拳必须区别于健身太极拳。前者应在规则面前一视同仁,人人平等,执行同一尺度。后者在健身实效面前应该承认差别,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律。传统太极拳限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地域上,流派上的差别,标准各异。作为竞技太极拳,就要找出太极拳的共性,订出共同遵守的量化标准,确立竞技的可比性,才能推动太极拳比赛的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设计和被国际比赛接受,证明了李德印的武术观点和努力得到了普遍认同。
  
在国际裁判员培训班上,他多次被聘为讲师,反复向学员讲解规则 和裁判方法,使大家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和尺度,为各国培训了大批武术人材,其中不少人成了各国太极拳骨干。
  
在担任亚洲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裁判长的时候,他反复强调裁判员要公平执法,不打照顾分,人情分,印象分,坚持杜绝武术比赛中论资排辈和一切不正之风。李德印的高尚品德和行为,使他数度获得了国家颁发的优秀裁判员称号。
  
为了不断提高太极拳运动水平,李德印对年青运动员给予了热心指导和严格训练。多次获得全国和世界比赛太极拳冠军的中国优秀运动员苏自芳,高隹敏,陈思坦,王二平,孔祥东,范雪萍,邹云健等几代选手,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曾经受到他的指导和训练。日本运动员森田久子,从一名普通家庭主妇和太极拳爱好者,经过李德印的多年培训和本人努力,一举成为日本和亚洲武术比赛的太极拳冠军,充分证明了他的训练水平和魅力。我在美国和中国也有幸多次接受李老师的指教,他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人的缺点和努力方向,手把手地示范讲解技术要领,使人有“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虽然我在训练中练得腰酸腿疼,然而经过李老师指导,使我方向明确,理解提高,对今后充满了信心。李老师不愧是一名教授级的太极拳大师。
  
创编新套路
  
为将太极拳运动引向深入,国家体委1976年组织创编了48式太极拳套路,并于1989年组织创编42式太极拳国际竞赛套路。李德印是这两种套路的主编者之一。
  
1990年北京亚运会,武术首次成为国际体育比赛项目,身为太极拳比赛裁判长的李德印圆满完成了任务。
  
“拳架需和推手配合”
  
李德印最关心太极拳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他说,有些学校对开展太极拳运动尚未落实,有些地区只把太极拳当作老人保健用,这都需要改进。更重要的是,作为太极拳运动的重要方面———太极推手需得到重视和推广。太极拳不是单纯的医疗体育项目,而是一种武术。讲究听劲化劲、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的太极推手,对锻炼灵敏反应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太极拳架只有和推手配合练习、协调发展,太极拳运动的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2010年11月5日星期五

2010年10月27日星期三

2010年10月10日星期日

太极24 + 太极32剑 + 八卦剑

一个有趣、特别的配合。太极24 + 太极32剑 + 八卦剑

2010年10月9日星期六

广府太极传奇

又一套以太极为故事内容的电视连续剧。


据说根据广府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的真人真事改编。

说的是 (载录)

上世纪20年代,太极拳一代宗师杨天成(罗家英 饰)突然遭人暗算,得其真传的长女杨玉英(黄圣依 饰)在当时的海归进步青年、北大高才生许文华(杨子 饰)校长的影响下,立志要在太极拳的普及上做出一番成就。她向民众提出了“健身祛病”的口号,并力克重重险阻开办女子拳馆,终使太极拳在民间发扬光大的精彩故事。

找来没功夫底的人来当主角打太极,不知道好不好看。。。
等待着。。。。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太极24式示范

新加坡三位教练示范太极24式

2010年8月24日星期二

评分标准

平衡评分标准

看看比赛时裁判要求的是什么,或许能增添观看的乐趣。
能不能练到这种地步,就看个人的修为了。

2010年8月5日星期四

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

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拳經總歌 - 陳王廷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採也難敵。
鉤掤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云敗?引誘回衝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
二換掃壓掛面腳,左右邊簪庄跟腿;
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脅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 太极始祖 - 陳王廷


(转载)
(原文)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解)这两句讲的是战略,当然也包括战术。纵放屈伸,是指身法、步法、手法在旋转中不拘方向角度或伸,或屈;在劲力上,或纵或放,没有任何约束。纵敌而去,欲擒故纵,发而不放,放而不发,随意变化,做到“着随敌变,劲随着变”人莫知的战术。

说到“知”与“不知”,是大有讲究的。知人的方法,一般是从外形观察。首先,观察对方与我站立的方向,是在我的前方,还是左、右方

;再看他的脚如何站立,哪只脚在前;看他身体会先向何方转动;最后注意他的眼注视我身体哪个部位。我们如能经过推手、散手阶段的实践

,从中取得经验,便可以从对方的外形变化中明断其动向,而因敌变化时适当应付。但是,仍然遵守“彼不动,己不动”的原则,以静待动。

如果要使人“人莫知”,首先在知人之先,能有自知之明。自知是知个人所学拳套的着法作用和其变化,并且善于在什么时间变什么方

向,恰如其分地,毫厘、分秒不差地去顺应对方的变化。能达到这个程度,便是懂得太极拳法的对手,也难以预知我将怎样变化。

何况陈氏太极拳的转关出奇处,不完全是“纵放屈伸”,而是螺旋形的“缠法”。它的横、直、斜、正又是周身多变的,不但人不能知,我也不能预知。

陈鑫先生诗云:“周身上下都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确能道出实际情况。


古今拳家常说:“兵拳同源”。例如:《孙子兵法·形篇》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这些话中都包含了“人莫知”的意思,这充分说明,兵法与拳法一样,不仅仅是较力,较巧,而重要的是斗智、斗法。《孙子兵法》谋攻篇

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王宗岳《太极拳论》也明确提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战略要求。反之,若“人独知我,我不知人”则个人功力再大,招法再多,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了。

“诸靠缠绕我皆依”,是指双方交手接触的部位,我随势粘住对方,不丢不顶地顺势变化,使对方不知我的招法从何而来,同时我也能察觉他

的招法从何而去。只有“我皆依”才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知与不知是战略,我皆依是战术。

(原文)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解)这两句歌诀中,劈、打、推、压、搬、撂、横、采,是指陈氏老架太极拳(七种套路)常用的八种基本手法,前四法以进攻为主

,后四法以引化防守反攻为主。但是,陈氏老架太极拳的进攻和防守,是因敌相互转变的,“攻就是防,防就是攻”,攻防变化一势之中。防

则守,不防则攻,这是太极拳特有的战术。“得进步”,是劈、打、推、压配合步法的进攻,如果配合的不好,进攻就不能成功,配合的好,

才能体现“得”的妙用。得,是得机得势的得。“得机得势”是不断学习,实践,反复总结出来的。陈鑫先生说:“手到步到,发人巧妙,手

到步不到,发人不巧妙”,充分说明了手法与步法配合的重要性。

“压”是太极拳“按”的前身,在古太极拳中称“压”,也含有“封”的方法,是破解横的手法。洪均先生在传授散手时常说:“直来横
拨,横来捧压”。

难敌,是对方不了解我使用八种手法和步法配合变化,是攻是守难于招架。

搬撂横采,搬撂,是随势引化反攻的手法,横采,是拨转来劲的擒拿等法。

(原文)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解)钩、棚、逼、揽是太极拳常用的手法,人人都知道其外形的动作手法。但应用起来是很难掌握的,其中虚实变化,惊人的速度,巧

妙的心理战法,都要在实践中揣摩。

闪惊取巧,是为了迷惑对方,使对方判断失误而导致攻守失败。惊,是引起对方惊惶失措。闪,在这里指的是闪击,也属身法的应用。

闪惊取巧,是钩棚逼揽外形与内劲虚实巧妙的应用,我们必须从实践中去体会,不是人人可从外观知道的。

(原文)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解)佯输,以假象迷惑对方把真相隐藏起来。诈走,为诱引对手而装作败走。谁云败?谁说我真的败了?!引诱回冲,虚引诱惑对方

,使其失机失势(重心失去平衡),我迅速回转冲其要害之处。致胜归,得到胜利的结果。归,归还原来的样子(动作)。借喻结果或目的,

由虚到实,归回原来势子。正如陈鑫先生在《太极拳经谱》中,言简意赅地描述这两句话:“虚笼诈诱,只为一转”可见太极拳的技击打法都

离不开一圈的变化。

《拳经总歌》所言战略、战术和诸着的应用,都是由圆而生,圈中而变。到今天为止,太极拳每个动作都是由“圆”到“圈”练习和应用的。


(原文)滚栓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解)滚栓,即擒与拿的连环运用。但在连环擒拿中,不能给对手一丝的空隙与时间,要在滚转因敌变化中施展擒与拿。滚栓,为陈氏

太极拳老架擒拿法的早期名称。

搭扫,上搭下扫,指手脚并用。如陈氏太极拳“十字脚,摆脚,风扫梅花”等势,都含有上拱下扫之法。在陈氏太极拳推手、散手中“封

手用脚”和“搭手动步、滚栓提膝”等法中,必须具有“灵敏”、“微小”,上引下击,才能显示出“滚栓搭扫”精细奥妙。

横直劈砍,即前、后、左、右的打法。联系到上一句,上搭下扫(上下打法),成为六方的连环进攻手法。横直,含有“直来横拨,横来

捧压”的打法。

劈,是陈氏老架太极拳法上下分开的打法(也是撩阴法),此势练法现存陈氏太极拳包捶(二路)动作的“劈架子”一势。砍

,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连环手法,此势练法,是陈式太极拳包捶“翻花舞袖”一势。劈砍,劈砍的练法与应用,是陈氏太极拳连环之法。如

包捶(俗称二路)中的“劈架子和翻花舞袖”相连练法二势。

奇更奇,是赞誉“滚栓搭扫,横劈直砍”的着法奇妙罕见。

(原文)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包捶。
(解)目前流传的陈氏太极拳包捶(今称二路),仍有“穿心肘”一势。从攻防的部位来计,一名穿心肘,从肘部配合来讲,一名顺拦

肘,一势两名。截进,截击和进步。遮拦,即封闭。全句大意是说:当对手来攻,我顺势截住击进步,遇到封闭遮拦时,可随势应用穿心肘,

因为穿心肘从其臂,腋下穿入,既可利用对方封闭遮拦自障其目,又可适时乘隙发肘,取其要害。

迎风接步,是接穿心肘连击的红包捶打法。即对方化解了我的穿心肘进攻,我立刻沉肘发捶击其面部,如果又被对方棚化,我顺势用靠,在

接步(有进,有退)迎风(锋)发捶。“红包捶”即当今陈氏太极拳“窝里包”一势。“窝里包”一势名称,在陈氏古拳谱《文修堂拳谱》中

,有歌诀为:“低引高打红包捶,迎锋接步又一捶”的练法和图解。“红捶”一名,在陈氏太极拳中有很多叫法。如:演手红捶(也名掩手红

捶)下演手红捶等等。因陈氏太极拳有出拳见红和陈鑫先生讲解的“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之说,可见陈氏老架太极拳“演手红捶”之势名

用这个“红”字的深远意义。拳(捶)的变化,在于手的盍,适应对方着法相互转变,成拳、成掌、成钩,所以陈鑫先生也一说:“去时撒手

着人成拳”。

陈氏太极拳出拳有“击”和“发”的区别;击,主要目的在于击伤,发,主要目的在于发倒,所以击伤与发倒两者,在方法,劲力的使用

上是不尽相同的。实际应用,在不同的情况下,既可使之击伤而不倒,又可使发倒而不伤。这就是太极拳“理精法密”实施于拳法运用的不同

方法。因此,我们必须从实践中与理法相结合去研究太极拳的打法。我认为写文章,最好是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反复的研究探讨,不

能主观,要客观地去分析。不是某某人怎么说和某某拳谱怎样讲,我们必须从实践中骓,才能正确地对待某某人和某某拳谱讲的是否正确,不

能盲目相从,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骓,进一步体会;在验证中胜是怎么样胜的?败是什么原因?是和谁验证?是一般还是高手都要正确的对待

。不能因为和高手验证,败了,就认为某某人讲的,某某拳谱讲的都错了;也不能因为和自己不如的人去验证,胜了,认为一切都对了,我们

要相对的去比较,研究,在实践中细心揣摩,万万不可粗心大意……矿藏是对待“古拳谱”的讲解研究,要更加慎重,不要单从字面上去理解

,要在原拳套路中,从练到应用详加分析。

(原文)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攒庄跟腿。

(解)这两句讲的是腿法的应用。二换,手脚二次的转换(二换,不单纯是手脚的转换)。扫压,下扫上压,手脚并用。大凡太极拳的

腿法,在转身时都含有“扫”法,且不限于“扫趟腿”一法。挂面脚,即二起脚,虽说法不一,但在目前流传陈氏太极拳中的“踢二起”或“

二起脚”名称确实存在,我认为“挂面脚”是二起脚的前身。

左右边攒,是指左右手分开,宛如古代妇女发髻两边翘出的玉攒。庄跟腿,即当今陈氏太极拳的“蹬一根”。但在陈氏老架太极第三路(

又名大四套捶)第二十势中的“分门庄去丧残生”一势的练法和作用,就是左右边攒庄跟脚的动作。例如,当对方把我双手分开封住或者我把

对方双方封住,随势提膝蹬其对方裆部,使对方不死即伤。如果对方逼贴我身,距离较近,提膝之法,正好击其裆部。所以,陈氏太极拳腿法

的应用,都是先提膝再出脚;或踢、或蹬或扫,或捭等等因敌变化发着。虽然有“近便提膝”的攻击,但同时也有“提膝护裆,护臁骨”的防

法,是对付撩阴腿,克膝腿。一着两用,以腿破腿,因敌变化。

(原文)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解)截,截中有借(指太极拳截劲中有借劲,借劲中有截劲)截击,伏击。凡对方出手来攻,我可从不同的角度,适时顺势前截(借

)他的来劲,使他无法施展,或擒或拿。“无缝锁”一名,现存陈氏老架太极拳“金刚十八拿”第三势,“前锁后拴缝无迹,粘衣十八跌中奇

”。

“锁”之法,有进攻,有防守。有单手攻,双手攻之分;单手进攻手法有锁喉、锁阴。双手有锁头、锁脚等。“无缝”是指此锁无缝可开,

比喻擒拿手法严密,不留缝隙,使对方不易解脱。更重要的是锁法要擒拿住对方薄弱部位和要害之处,使对方无法反抗,这样才能称得起无缝

之“锁”。

声东击西,语本《通典·兵曲六》:“声音其东,其实击西。”这也是迷惑对手错觉的一种战术,与“闲惊取巧”及下句“上笼下提”同

属一类。“声东击西”在陈氏老架太极拳散手训练的“红拳破壁”中有详细的讲解和画图,把手法演化为“指东打西,指西打东”和“指上打

下”及“铺前扫后”的方法势子。这些方法同属一类,仅仅是巧妙虚实与方向各有不同而已。“要熟识”是指“截前压后无缝锁”不但要练的

熟而又熟,还要认识其虚实变化中的“声东击西”各种方向的战术。

(原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解)“上笼下提”与“声东击西”一样,是一种战术,而不限于一法。在方法上,它既可上虚下取,又可下虚上取,虚实同击;防则虚

,不防则实,虚虚实实变化一圈之中,因为太极拳的一切打法无不从圆而生,圈中变出来的。如果没有“圆”也没有“圈”那就不是太极拳了

。太极拳的战略、战术是通过用“圆和圈”阐明论述的。其中的“圆和圈”包括屈伸,纵放、上下、左右、前后、大小。“圈”中有公转与自

转之分;伸是自转,屈属公转。屈伸变化于公转自转之中。明白了自转与公转变化一圈中,也就明白了太极拳。陈鑫先生说:“无非一圈一太

极”,又说:“不明此,及不明拳”。

进攻退闪,讲明进要攻、退要闪。是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的战术。这里的“闪”是指“闪展”,是在进退中闪展之法,也是进退中速战

之法。进攻退闪,有进步,退步的进攻,退闪,也有不动步的身法旋转进攻和退闪,那就要看对方如何进攻,攻击我身体的什么部位,我才能

随势毫厘、分秒不差地去适应对方。

莫迟迟,是讲适时的顺应对方,不能过早、过晚的进攻退闪,要做到恰如其分;“莫”字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进攻退闪时间差,二是

进攻退闪,是攻、是退闪很难分辨。

(原文)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解)“藏头盖面”,是防守的技法,但使用起来有拙巧之分;巧妙的防守是适时地进攻,笨拙的防守是为了防守而防守。“攒心剁肋”

是击其要害的进攻方法,也是最巧妙的防守法。这两句联结在一起,铨其大意是说:懂得藏头盖面防守技术的人很多,但大多数人只知道为了

防守而防守的消极防守,而能明确藏头盖面方法达到攒心剁肋的“攻”就是“防”的巧妙防法出奇制胜的高手,在实践中很少见。

(原文)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解)最后两句是结语,强调全文所叙理法的重要性。此中“理”识与不识,关系重大,这个“理”根本在哪里,怎样去认识?值得我们

去研究、探讨。

这里说的“理”当然是指陈氏太极拳的理,太极拳的理,只有一个。按旧的说法是阴阳对待学说,按新的说法就是矛盾对立统一法则。实

际说来,有理必有合理的技法。它的基本规律是螺旋运动的顺、逆自转和正、反公转的“缠法”。由于双方交手时需要因敌变化,除了眼法必

须注视对方,不许随着手乱转而外,身的左右旋转,步的进退,手的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和角度大小,莫不由对方变化而适当应加的加,应减的

减。而且加减的尺寸与时间,要做到毫厘不差,分秒必争。真是千变万化,却还是一贯用缠法进行。所以我认为识了拳理固然必要,而掌握运

用拳法更为重要。讲理不懂法,不去实践,等于善谈兵的赵括徒有虚名。

明理,又识得其法,不去实践等于空谈其说,也无法与人较量武艺高低。鉴于此,我们既知实践与理法的重要性。必须从实践到理法反复

学习,反复实践,在实践中体会胜是怎么胜的,败又是怎么败的。胜是什么感觉?败又是什么感觉。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再去实

践,就这样反复体会实践中的拳理拳法巧在何处,妙在何处,我们才会从中理解太极拳“理精法密”的所在,才有资格去谈论武艺高低。

综上所解《拳经总歌》概括论述了陈氏太极拳法的战略、战术和基本规律。看来它与目前流传的各式太极在渊源和脉络上确有其一脉相承

之处。但陈氏《拳经总歌》是太极拳较为古老的拳论,所叙述的古拳法技击性较强,是从实战中来,攻击的部位与战术的目的和当今“体育竞

技”是大不相同的,研究者不可不知。

(作者不详)

2010年6月23日星期三

太極拳主要技術動作

双声道(英文与中文解说)

2010年6月7日星期一

综合保健太极13式

这是一套最近在新加坡推广的综合保健太极13式。集合了陈式、杨式、孙式、武式和吴式的招式。

太极 - 老少咸宜

太极拳只是上了年纪的人的运动?

不,它是老少皆宜的一种运动

2010年5月30日星期日

太极柔力球

在1991年,山西晋中卫校教师白榕副教授把太极拳的一些动作与网球、羽毛球的技术相结合,而形成了一种太极式的球类运动——太极柔力球。

2010年5月11日星期二

对练

精彩的对练表演

太极24式 - 起势至野馬分鬃的用处

原来抱球的动作也有那样的用处!

太极扇 - 台湾蔡文娟

好可爱的小妹妹表演一场精彩的太极扇。

不愧是冠军人物。(2006世界盃太極拳錦標賽─其他太極器械乙組A冠軍)

2010年5月4日星期二

太极戏剧 - 《太极宗师》

这套《太极宗师》是蛮久的电视连续剧 (2000 年)

它说的是一代宗师 杨露蝉 如何创立杨家太极拳的故事。

里头的主角 - 吴京当年还是个年轻小伙子。

导演是由顶顶大名的袁和平联合担任。一众绿叶有于海、惠英红、、樊亦敏、、成奎安等等。



2010年4月27日星期二

太极观摩会 - 布莱德岭太极俱乐部

布莱德岭民众俱乐部属下太极俱乐部将在

七月十八号 (星期天)2 - 4 pm

举办 “太极观摩会”。到时将有

郑子太极三十七式 及 杨式二十四式太极拳 表演

2010年4月18日星期日

笑话一则

(转载)

问:獨狐九劍 PK 太極劍法, 誰勝?

答案:

獨孤劍: 敵不動我不動
太極劍: 後發先至

雙方皆會站到累極而死

2010年4月13日星期二

太极歌

前辈黄性贤大师还编了一首太极歌,传唱於新马一带。

歌词 (转载)















2010年3月28日星期日

太极美少女

优美的太极拳,甜甜的笑容,别出心裁的音乐,构成一个赏心悦目的画面

2010年3月21日星期日

擒拿、反擒拿

学习擒拿、反擒拿都能拿来防身



2010年2月4日星期四

吳阿敏簡化太極拳24式 - 呼吸練習

太极名称的由来

(转载)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 系辞上》。以后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

《易纬乾凿度》和《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

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

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太极逐步被理解成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

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太有至的意思; 极有极限之义, 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 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退藏于心. 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 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 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 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 是科学的灯塔。但太极图由于阴阳两面方位的移动和变换, 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象.

先天八卦图, 坤震离兑居左, 坤为母, 离再索而得女, 兑三索而得女, 三卦皆阴, 只震一索而得男为阳.
故太极图左面用黑色表示属阴, 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乾巽坎艮居右, 乾为父, 坎再索而得男, 艮三索而得男, 三卦比阳, 只巽一索而得女为阴,
故太极图右而用白色表示属阳,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 本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图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太极元气, 含三为一", 为什么呢?

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 太极图这个圆圈, 就是代表的一, 代表的宇宙, 代表的无极. 太极是有限之天, 无极是无限之天; 太极是有, 无极是无; 太极是三, 无极是一.

图象的黑白二色, 代表阴阳两方, 天地两部; 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 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道生一, 就是无极生太极; 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 二生三, 就是阴阳交感化合; 三生万物, 就是太极含三为一, 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 故万物各具一太极, 也就是说, 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 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

若分而言之, 每卦有三爻, 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 这也是含三为一之象. 又天有阴阳, 地有阴阳, 人亦有阴阳, 天之阴阳加上划界标准, 构成了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 地之阴阳加划界中点构成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 人部阴阳, 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划界标准, 所以万物也各有一太极, 也都是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宇宙有无限大, 所以称为太极,

宇宙又是有形的, 即有实质的内容. 按易学的观点, 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 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 即宇宙在运动, 动则产生阳气, 动到一定程度, 变出现相对静止, 静则产生阴气, 如此一动一静, 阴阳之气互为其根, 运转于无穷.

自然界也是如此, 阴阳寒暑, 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 无不包含阴阳五行. 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阴阳交合, 则化生万物, 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 故变化无穷. 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 立地之道, 立人之道三纲领, 也就是三才之道, 所谓"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

太极24式

2010年1月23日星期六

郑曼青 - 画作

郑曼青宗师被称为 “五绝老人”,五绝其一就是“书画”。

就来欣赏、欣赏大师的画作 (点击放大)